首頁>要聞 要聞
告別“大而不強”嚴把學術質量——專家聚焦中國學術期刊發展之路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題:告別“大而不強”嚴把學術質量——專家聚焦中國學術期刊發展之路
新華社記者史競男、劉欣
213萬余名科研人員每年在國內6449個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近200萬余篇,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35萬余篇;僅就中國知網數據統計,中國讀者每年下載學術期刊文獻達32.8億篇次……我國已經是學術文獻產出、出版和使用大國,但相比學術影響力和期刊出版強國,仍有很大差距。如何改變這種“大而不強”的現狀?
日前在京舉行的2017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期刊出版專家和8000多名學術期刊工作者展開熱烈討論,共謀新時代中國學術期刊的發展之路。
要扭轉學術論文嚴重外流趨勢
中國期刊協會會長石峰說,中國學術期刊是向國內國際報道我國最新學術創新成果和研究動態、為黨和政府的政策理論研究與各學科行業研究提供知識服務的重要渠道?!皩W術期刊在促進我國創新發展、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p>
論壇發布了《2017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國內影響力研究報告》統計數據,相較于SCI和SSCI收錄期刊的刊均即年指標的0.549和0.329,我國學術期刊差距較大,分別為0.084和0.099,這反映出我國學術期刊發表成果的首發性、時效性不夠。中國學術論文大量投往國外期刊發表,2016年,發表于國外的科技論文約為產出總量的23.4%,人文社科論文約占5.6%。
如何應對愈演愈烈的學術論文首發國際競爭?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認為“發表才是硬道理”,為了使中國期刊能夠快速發表與傳播,要為中國學者提供一個及時發表的國際競爭舞臺。“不要因為發表時效的問題,埋沒任何一位潛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p>
中科院院士王志珍說,并非所有中國學者都想把論文投到國外,但我國學術期刊出版周期過長、語言單一是導致論文外流的兩個關鍵因素。她建議,中國學術期刊要加強學術引領和服務意識,要善于發現、快速發表我國具有獨創性的先進成果,特別是對于具有顛覆性的研究成果需為其提供綠色發表通道。
“要扭轉學術論文嚴重外流趨勢,必須盡快改變我國學術評價的形式化傾向。”中科院院士王鼎盛說,不能再繼續簡單地以期刊影響因子評價期刊和論文質量,我國應當盡快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標準,今后要轉向以研究質量和切實提高中國科研技術水平為評判標準。
嚴把學術期刊“質量關”
辦刊理念偏離本質,忽略質量把關,忽視誠信原則,低質量刊、假刊、斂財刊擾亂出版秩序,嚴重影響期刊行業的整體發展……針對學術期刊領域存在的亂象,朱邦芬說,誠信是學術期刊立足的根本,打擊學術不端行為、做好誠信建設應成為共識。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報刊司司長李軍說,無論傳播形式怎樣改變,都要堅持“學術質量始終是學術期刊的生命”這條原則。同時,要健全編輯出版規范和質量控制體系,認真把好出版導向和內容質量關,防范并堅決抵制各種學術不端行為,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
《中國科學》雜志社總經理王志欣認為,一個科技強國的期刊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能夠引領科技發展潮流,體現國家科學研究水平,支持科研成果首發權,保護自主知識產權。
“學術期刊要回歸自己的本質功能,把好質量關,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辦出世界一流的學術期刊?!敝袊霭鎱f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說。
專家呼吁,學術期刊質量的提升不僅需要出版機構的努力,更需要優秀稿源的支持。希望國內學術期刊瞄準國際標準,在各自領域里能爭創至少一本受到國際認可的一流期刊。
沖刺一流提升國際影響力
學術期刊能反映一個國家的學術水平,是體現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高鐵、航天等許多領域科研成果都走到了世界前列。
“與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比,我國學術期刊的不均衡發展還落后于科學技術全面進步的步伐,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和話語權還較小?!鼻迦A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說,我國越來越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我國學術期刊也必須樹立學術自信、道路自信,盡快辦成世界一流期刊。
李軍說,期刊出版單位應加強內容建設、推進融合發展、深化改革、規范秩序,實現學術期刊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做大做強,不斷擴大影響力。
“要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的思想導向與學術引領作用,學術期刊要推動具有引領作用的高水平的學術研究,擴大中國學術世界影響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馬援說。
中國知網董事長王明亮表示,要為學術期刊打造發揮導向和引領作用、為創新者打造充分表達創新成果和充分合作競爭的世界舞臺。
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理事長蔣重躍認為,中國學者和中國學術期刊要堅定文化自信,具有全球視野,講好“中國故事”,從而贏得世界認可。(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學術 期刊 中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