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黨中央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和國內經濟“三期疊加”的嚴峻挑戰,金融系統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切實加強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金融機構實力不斷上升,金融產品日益豐富,金融服務普惠性提高,多層次金融市場逐步健全,金融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金融體系防控風險能力顯著增強。黨的十九大要求,“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金融領域的根本要求,是金融發展一般規律與我國金融改革實踐探索相結合的科學部署,是指導金融改革發展穩定的行動指南,是做好新時代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
一、 主動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要靠加快金融改革開放
在今年7月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金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判斷、重要決策和明確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改革發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歷程,解決影響和制約金融業發展的難題必須深化改革。”“不斷擴大金融對外開放。通過競爭帶來優化和繁榮。”“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要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應對系統性風險,主題是防范,關鍵是主動。改革開放是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歷史經驗和未來抉擇。
(一)改革開放提高了金融體系的整體健康性。一是基本金融制度逐步健全。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制度立足國情,與國際標準接軌,探索構建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防控系統性風險沖擊的能力增強。股市、債市、衍生品和各類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等“四梁八柱”都已搭建完成,市場容量位列世界前茅。
二是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業雙向開放促進了金融體系不斷完善。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我國參與國際金融治理地位顯著提升。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參與我國金融業,促進了金融市場競爭,提升了國內金融機構經營水平和抗風險能力,國內金融機構“走出去”也取得積極進展,當前我國工農中建四大銀行都是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銀行業較低的不良資產率、較高的資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二)改革開放促進了金融機構和市場的結構優化。金融體系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著力完善金融企業法人治理,積極穩妥鼓勵金融機構組織體系、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系統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引進并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抗風險能力明顯提升。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從2011年的76.7萬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156萬億元,直接融資比例從15.9%提高到23.8%。當前存貸匯、債券交易等傳統業務合規穩健,與改革開放初期金融業存在的賬外經營、挪用客戶資金、亂集資等混亂局面已不可同日而語,金融業已發展到了更高層次的市場準入,以及更廣泛參與國際國內金融市場的階段。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金融 風險 監管 金融機構 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