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8萬多移民出祁連

2017年11月06日 09:58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蘭州11月4日電(記者聶建江、王博)近6年來,甘肅省武威市有8萬多名群眾陸續從祁連山區搬出,逐步實現“祁連還綠、群眾致富”的目標。

如果不是從大山深處搬離,崔福志一家的生計到現在還攥在老天爺手里。崔福志的老家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黃羊川鎮井兒溝村位于祁連山區深處,全村60多戶人,稀稀拉拉地住在幾條溝里,村社之間隔著道山梁。

山大、人少,地就多,村里每家少說也有幾十畝地。聽起來闊氣,但山里缺水,連人吃水都得看天,更別說是收成。那些年,好一點,能收幾千元,不好的年景種子錢都收不回來。

每到收獲的季節,崔福志都要站在地頭,看著地里稀稀拉拉的莊稼,索性甩手不管,自己就下山去務工。

2012年,武威市開始了一項針對祁連山區貧困農牧民的搬遷計劃。作為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崔福志一家搬到了百公里外的古浪縣西靖鎮感恩新村。

感恩新村是當地祁連山區農牧民的集中安置區之一,土地平坦開闊。當地政府為每個搬遷戶配給一座養殖暖棚、一座日光溫室和幾畝口糧田,技術人員就住在村里,手把手給搬來的移民進行種植和養殖技術指導。現在的崔福志,已經從“沒見過暖棚啥樣”成了日光溫室精細管理的“土專家”。

遷徙,不僅是空間的轉移,更將遷徙者們從農耕文明推進了商品社會,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劇烈變革。

崔福志在新村不僅學會了田間管理的農業技術,還深諳商品經濟“錯峰銷售”之道。他在移民區日光溫室率先試種甜瓜品種“綠寶石”,并且選擇這一品種在其他地方下市的季節銷售,倒推種植時間,加上他精準細致的管理,“奇貨可居”的商品經濟邏輯讓他的甜瓜一斤能賣到五六元錢。每年瓜秧剛種到地里,外地客商的訂單就蜂擁而至。

搬下來,對崔福志們世代生活的地方也是另一種意義的“解放”。曾經,為了生存,山民們不得不過度開發、粗放經營,最終,生態問題和貧困問題相互交織、互為因果。

武威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武威市對遷出地實施封山禁牧,輔以造林、種草等措施,生態修復成效明顯,水源涵養功能逐步增強。移民遷出區恢復生態用地72萬畝,恢復水源涵養林5萬多畝,減少對草原破壞及影響面積418萬多畝。根據觀測,這些區域2016年的植被覆蓋度超過42%,比2010年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

集中居住也放大了基礎設施的集約效應、公共服務的組合效應和社會化服務的規模效應。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移民區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的“一小時生活圈”,群眾共享教育、醫療、就業、購物等民生優質資源,過去在山區難以解決的吃水難、行路難、用電難、就醫難等突出問題“一攬子”得到解決。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移民 祁連 武威市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最新国产国语对白 | 亚洲欧美高清精品aⅴ | 日本高清激情乱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免视国产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 | 在线看免费Av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