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蒙曼:用優秀歷史文化滋養“詩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共十九大代表、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生導師蒙曼長期致力于中國古代隋唐歷史文化研究,本期學術邀請她做專訪,結合其學術研究及參加《百家講壇》《中華詩詞大會》等經歷,來談如何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傳承與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蒙曼
蒙曼部分作品
唐代文化的
“氣象”與“風骨”
學術周刊:您長年致力于唐代歷史研究,為何獨鐘情于唐代歷史階段?唐代歷史與其他歷史階段相比,有哪些吸引您的特點?對前后歷史階段研究或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研究起著怎樣的作用?
蒙曼:我是一名“70后”,是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年少時,看著祖國一天天變得好起來,我的內心突然產生一種懵懂的感覺:我們的祖國在走向一個盛世。于是就想了解中國古代在盛世時是什么樣子的,是怎樣邁向盛世的。就是這樣一個樸素的感覺與想法,讓我對盛唐歷史有一種研究的沖動與渴望。
唐朝盛世,始終保持有一種開放、寬容的恢弘氣度,這一氣度表現在絲路的暢通、文化的多元等多個方面。比如文化的多元,唐朝長安城集合了當時亞歐所能見到的全部宗教,不僅有佛教、道教這樣大的宗教流派,還有景教、摩尼教等一些小的宗教流派,各種宗教文化相互融合,也體現了唐朝文化的開放與寬容。
唐代研究在中國古代歷史研究中的作用,我想說,其實唐朝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是作為盛世標桿而存在的。可以說,唐朝前期是魏晉南北朝一切制度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的總結,比如,從詩歌角度,魏晉南北朝的“四聲”“八病”到唐朝形成成熟的格律詩,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傳奇;三省六部制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經歷了萌芽到完善的過程等等。唐朝后期,也就是“安史之亂”之后,開始由盛而衰,遇到的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到了宋朝才真正得到解決,宋朝開辟了一個新時代的“新生”,所以歷史上有個說法叫“唐宋變革論”,就是認為唐朝與魏晉南北朝、隋朝等聯系更為緊密一些,而與宋朝則在社會治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
學術周刊:研究中國隋唐歷史,對當今時代的發展有哪些可供借鑒的地方?這對您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蒙曼:現在我們說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復興”一詞說明我們曾經振興過,有過盛世。中國歷史上盛世的典范就是唐朝。無論從社會治理方式、文化生態環境,包括民際關系、官民關系、外交關系等,都可能會為當今時代的復興之路所研究借鑒。
對我個人來說,也是一樣。一說到唐朝,我們經常會說到“盛唐氣象”“大唐風骨”。對我個人的影響就是希望能在氣象和風骨方面,能夠追蹤盛唐,不辜負自己所研究的這個時代。所謂“氣象”就是一種大氣恢弘的感覺,無論處理什么事情都是有一種大眼光、大視野。所謂“風骨”,最重要的就是有骨有肉,能夠將一個人的骨氣、靈魂與血肉,很好地結合起來。比如,從詩人角度來說,杜甫最能代表唐朝文人悲天憫人的情懷,他的根系能扎到什么深度;李白最能代表唐代文人風流灑脫的氣質,他的思想能達到什么高度。一個是深深地扎根于土地,一個是向天空不拔地高聳,這兩位詩人所代表的不同的氣象與風骨,就建立起大唐的文學體系。這是盛唐氣象或大唐風骨的一個很好的特征。
學術周刊:絲路文化在唐代歷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有相當數量的唐詩特別是邊塞詩,就蘊含著絲路文化。您覺得,這對當代“一帶一路”文化建設有怎樣的意義?
蒙曼:絲路文化,確實也蘊含在你所說的唐朝詩歌中,其中的邊塞詩主要是來描寫打仗的場景或思想的,當然還有其他的詩歌。總體看絲綢之路是一條和平、交流的道路。比如張籍的“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就從側面反映了唐朝絲綢之路上非常喜人的一個景象:隨著駝鈴走過大沙漠,所馱的白練就運到安西了,絲綢之路上的和平、安寧,特別是經濟文化的交流,既包括物質交流也包括精神的交流。邊塞詩的內容,反映了當時保障唐朝安全的內容,我想,它是將安全與交流二者融合在一起了,這也是唐朝絲路文化的內蘊之一。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蒙曼 文化 歷史 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