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進得來、留得下、干得好——深圳打造創新人才高地觀察
新華社深圳11月1日電 題:進得來、留得下、干得好——深圳打造創新人才高地觀察
新華社記者陳立新
“梧桐”栽好了,“鳳凰”自然來。近年來,深圳積極引進各類人才,形成了獨特的人才引進模式,讓人才能夠進得來、留得下、干得好。
人才聚集造就創新之城
今年4月,由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里耶·瓦謝爾領銜的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以及由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萊恩·科比爾卡領銜的科比爾卡創新藥物與轉化醫學研究院,同時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至此,深圳已授牌4個諾獎實驗室。
“中國的創業者也好,外國的創業者也罷,深圳都是他們創業的一方沃土。”76歲仍來深“創業”的阿里耶·瓦謝爾說。
86個“孔雀團隊”、2542名海外高層次人才、173個高層次醫學團隊、85家博士后工作站1780名博士后、23位全職院士、274名國家“千人計劃”人才……目前,深圳全市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總量約467萬人。深圳已是當之無愧的“人才之城”,成為中國引進人才力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大量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帶來的是創新成果的日益顯著。截至2016年底,孔雀團隊共發表論文超過1100篇,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17篇;2016年深圳全市專利申請量占全國的46.6%,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是10倍;大批高新科技企業異軍突起,新能源、互聯網、生物、新材料和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迅猛發展。
重金“栽梧桐”打破制約
“當時看到深圳人才條例提出科研人員可以攜帶項目和成果離崗創業,與科研人員約定獎勵和報酬,促進知識產權的價值實現等措施時,我和同事都感到特別高興,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的東西有了地方條例的保障。”農業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耕耘說。
今年8月,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為深圳特區人才優先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并確定每年11月1日為“深圳人才日”。條例提出,打破戶籍、地域、身份、學歷、人事關系等對人才的制約;通過以租賃為主,租賃、出售、補貼相結合的方式提供人才安居保障;為人才入戶、子女教育、配偶就業、醫療保健以及外國人才來華簽證、居留等提供便利化服務。
一直以來,深圳通過多方協同聯動,發揮各級政府、各部門以及社會的力量,從政策、制度、財政等各個方面綜合發力,努力“栽好”引才的“梧桐樹”。201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臺與人才和創新相關的“一攬子”政策,集中推出235條舉措,各區也實施了有針對性的高端人才發展政策。與此同時,深圳扶持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載體的發展,高起點高標準創辦了6所大學。
近5年來,深圳市本級人才類專項資金規模不斷擴大,財政預算從2013年的14.15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53.4億元,增幅高達277.39%。與此同時,放寬科研管理限制,賦予人才更大的科研經費支配權,科研項目經費中人員績效支出比例提高至最高50%。
建設全球創新人才高地
深圳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深圳的高端人才引進和隊伍建設工作依舊存在著不足:尖端人才總量不足,全職兩院院士、中央“千人計劃”專家數量與京、滬、穗等還有較大差距;人才國際化建設有待加強;人才發展環境有待優化。
深圳計劃到2020年,引進戰略性科學家10名左右,集聚院士100名左右,新引進基礎學科帶頭人300名左右,前沿理論研究人才2000名左右;到2030年,實現深圳科技人才隊伍整體創新能力接近硅谷、以色列等先進地區和國家,全球創新人才高地基本建成。
為此,深圳計劃著力建設高水平人才載體,創新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在人才載體方面,力爭到2020年,建設十大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十大基礎研究機構、十大諾獎實驗室、十大海外創新中心以及加快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在創新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方面,將實行更加開放的全球引才制度,探索開展技術移民試點,建立彈性、柔性引才用才制度,建設國際化高端創新交流平臺;在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方面,將繼續加大人才住房供給力度,改善醫療服務水平,營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完)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深圳 創新 新人 高地 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