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委員講堂委員講堂

曹洪欣委員:傳承弘揚中醫是我的使命

2017年10月25日 09:22 | 作者:曹洪欣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中醫、西醫是兩種不同的知識體系,在防病治病中各有優勢,應該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完成維護健康、防病治病的歷史使命。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為中醫藥服務民眾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刻領會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與基本內涵,用新思想指導工作實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對中醫藥發展做出重要指示,國務院《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頒布實施,標志著中醫藥發展成為國家戰略,中醫藥進入全面發展新時代。

中醫之學—認知中醫

通過幾十年的學習與實踐,深刻認識到中醫對生命、健康與疾病認知的系統性與整體性優勢。中醫起源和發展于中國,是中華民族研究人體生命過程以及維護健康、抵御疾病的科學;中醫蘊涵著豐富的中華優秀文化,是人文與生命科學有機結合的系統整體的醫學知識體系;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領域。

中醫對生命、健康與疾病的認知理論獨樹一幟。首先,中醫是基于人的觀察、實踐與研究,在人身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以人為核心的理論體系和診療模式。其次,中醫對人的認識,從受孕而有生命,經歷生、長、壯、老、已的不斷發展變化過程,男女老幼生理變化不同,女子以七歲、男子以八歲為一周期,認識男女不同階段的生理病理變化。第三,認為人的生命過程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中,維護人體動態平衡狀態的核心是正氣強弱,“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氣的盛衰是致病的條件,及時調節人體動態平衡是維護健康、防病治病的關鍵。第四,是以天人相應、形神統一、藏象、經絡等理論為核心的系統整體的理論體系,形成整體調節、個體化診療的防病治病模式。

中醫對健康的認識,如《內經》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以及“仁者壽”等,主張形體、精神意識、心理、平衡狀態與道德的健康理念,較上世紀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健康應具備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與道德等四方面早2000多年。

中醫是根據人體狀況和生命信息把握健康與疾病的動態變化,運用望、聞、問、切四種診法,收集人體與時間、空間變化等信息,通過綜合、分析、判斷人體的健康與疾病狀態,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所謂辨證論治,是中醫的基本特色和優勢。中醫認識疾病是以外邪(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疫癘等)、情志(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變化)與飲食、勞逸失調以及外傷等導致氣血津液失調,臟腑經絡功能失常的病因病機理論,系統整體把握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中醫治療疾病以扶正祛邪、平衡陰陽、和調臟腑、疏通經絡為主要治療原則,運用中藥(中藥飲片配伍的湯藥、中成藥等內服或外用)或非藥物療法(針灸、按摩等),注重人體功能的整體調節,激發人體的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達到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目的。

近一百多年來,用西方文化理念看待中醫,詆毀中醫的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以西醫模式框架中醫,嚴重影響中醫優勢發揮和事業發展。中醫、西醫是兩種不同的知識體系,在防病治病中各有優勢,應該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完成維護健康、防病治病的歷史使命。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醫發展,1954年毛澤東同志做出重要指示,1955年成立中醫研究院,1956年成立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所中醫學院,嗣后各省、市相繼建立中醫藥高等院校、醫療與科研機構。國家確立中西醫并重的衛生工作方針,中醫藥發展進入良性軌道。隨著改革開放步伐,中醫逐漸從人才培養、醫療服務、科學研究和中藥產品等方面走向世界,成立世界針灸聯合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等中醫藥國際組織,我國與80多個國家開展了中醫藥國際合作,180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運用中醫藥防病治病。《黃帝內經》《本草綱目》被列入世界記憶工程名錄,《中國針灸》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屠呦呦研究員因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是諾貝爾獎設立117年來中國科學家獲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的歷史突破,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瘧疾病人生命,體現中醫藥對人類健康的巨大貢獻。

然而應該看到中醫理論與實踐的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存在的主要困難與問題是:中醫藥主體傳承創新能力不足,人才隊伍與研究平臺相對薄弱;養生保健與防病治病能力有待提高;解決重大疾病的標志性成果還不能滿足臨床需求;中醫藥知識普及亟待加強,民眾了解中醫藥知識、運用中醫藥的意識有待提高。

中醫之用—從養生說起

養生是中華民族的特有概念,由于養生的追求不同,形成中醫與儒、釋、道、方士等不同的養生理念與內涵。中醫養生指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生命發生發展規律,運用各種方法和技術,實現提高生活質量、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一是天人相應,順應自然。把適應自然界變化作為健康的標志和維護健康的基本要求,根據不同年份,結合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節氣與每日二十四小時變化,來調節自己的生活習慣、飲食起居,或運用各種方法調節人體適應自然的狀態。二是形神統一,形神共養。注重人體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協調統一,動養形、靜養神,主張形體與精神的共同調養,倡導動肢體、凝意念、調呼吸相結合的形神統一的運動模式。三是動靜結合,協調平衡。遵循中醫對生命的生、長、壯、老、已動態變化的認知規律,適當運動與有效靜養,勞逸結合,調整人體平衡狀態,維護健康不得病。四是整體調節,和調臟腑。通過飲食、情志與藥物和非藥物等方法,達到以五臟為核心的臟腑、經絡與情志的和諧統一。五是修德養身,“仁者壽”,倡導仁義道德是健康長壽的基礎。

根據中醫養生基本原則,構建適合自身特點的養生保健模式。把中醫養生理念與科學知識相結合,做到飲食有節,起居規律,勞逸適度,情志調暢,提高適應能力,并通過中醫藥調理,達到提高生活質量而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醫養生保健具有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積累,并納入國辦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在促進民眾健康事業中會越來越發揮重要作用。

中醫整體調節、個體化診療模式與豐富多彩的治療方法,對慢性病、疑難病等療效確切,優勢明顯。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與研究,體會到中醫藥在內、外、婦、兒各科均有一定的優勢領域,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腎病等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病毒性疾病與腫瘤等方面的國家科技成果展示了中醫藥的優勢作用,如我們主持的“益氣升陷法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應用與研究”獲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溫陽益心法治療胸痹(冠心病)研究”獲2008年中華中醫藥學會李時珍醫藥創新獎,以及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冠狀動脈狹窄、慢性腎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都顯示中醫藥具有一定的優勢。對各種疑難重病或需中西醫結合、協同治療,或需遵循中醫診療規律,發揮中醫優勢,關鍵是以提高療效與病人的生活質量為核心。

以疾病為主導向以健康為主導轉變,中醫養生與治未病的早期干預理念與辨證論治的個體化診療模式對防病治病具有明顯優勢,倡導養生保健,提高健康素質,將慢性病控制在發生之前、傳染病控制在感染前,實現養生保健以中醫藥為主導,重大疾病中西醫協同、康復以中醫為核心的格局,這既是中醫藥人必須擔當的責任和使命,也必須強化人人是維護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全面提高民眾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能力,是實現健康中國建設的必然選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信、自立、自強,大醫精誠,滿足民眾健康需要的美好向往,是我們中醫人的歷史使命和不懈追求。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

編輯:趙彥

關鍵詞:政協委員 曹洪欣 傳承弘揚中醫 十九大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欧美视频 | 久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 一区二区国产盗摄精品 | 日本免费一级婬片a级中文字幕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图片 | 性色的视频网站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