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
民進會員曾美華:照亮迷途少年回家路
曾美華與失足少女談心。
嘔心瀝血,5年寫下23萬字手記《與失足少年零距離》,成為青少年家庭教育“活教材”
“每個孩子都是善良的,一時的錯誤不能反映一個孩子的本質,我希望能夠引導他們,讓他們重回社會的懷抱。”這是一本叫《與失足少年零距離》手記中的一句話。
這本手記的作者,正是今年74歲的曾美華。
從當“愛心家人”的第一天起,曾美華就將幫教故事、心得體會等內容記錄下來。
2007年,為了更好采寫手記,時年64歲的曾美華開始學習拼音、電腦、寫作。學拼音,每天聽兩小時新聞廣播;學電腦,仔細記錄電腦的操作流程;學寫作,不斷抄錄描寫經典段落。
兒子、侄女、同事等都成為曾美華的“老師”。2011年,歷時5年,曾美華完成長達23萬字的手記。
“都是些天真爛漫的孩子,本該在課堂里伴隨著瑯瑯讀書聲,為什么犯下了讓人驚駭的過錯,身在鐵窗……”曾美華在手記開頭寫道。手記里,寫下20多個失足少年的故事,告誡其他的青少年和父母們如何預防青少年犯罪。
“這些年,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家庭對孩子影響太大了!父母的行為極大影響孩子的成長。”曾美華說,這些失足少年幾乎都有一個不幸福的家庭,有的孩子被親人拋棄,有的在單親家庭受到過分溺愛,這些她都在手記里一一提到。
在手記里,曾美華還收錄了孩子們的日記,給她寫的信。“這些文字也記錄了他們的轉變,他們原本痛恨這個社會,現在積極改造,有的已獲得了減刑。”
重慶市未管所相關負責人表示,父母不愿管、不會管、管不了,是失足少年家庭教育存在的共性問題。這本手記不僅是失足少年家庭教育的“活教材”,對普通青少年家庭教育也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
創立工作室,日益壯大的“愛心家人”隊伍,讓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早日“回家”
“曾媽媽年過半百,還在為幫教失足少年們奔走,她是我堅持做‘愛心家人’的動力。”“愛心家人”劉柯岑坦言,在幫教失足少年的過程中,自己也收獲了成長。
2012年,曾美華創立“曾媽媽愛心工作室”,通過抓青少年犯罪預防教育,失足少年獄中感化教育、出獄后重返教育,幫助青少年遠離犯罪,幫助失足少年重返社會。30名志愿者成為首批“愛心家人”,并和市未管所進行一幫一“結對簽約”。
劉柯岑就是第一批“愛心家人”。她第一次結對幫教的孩子是個孤兒,面對一個從小缺乏關愛的孩子,劉柯岑身上的母性被激發了,一心想給這孩子更多關愛。可對孩子無條件的溺愛,卻讓孩子再次走上歧途。
這不僅為劉柯岑上了深刻一課,也為負責人曾美華上了一課。她意識到盲目的愛只會適得其反,只有了解失足少年犯罪的深層原因,找準各種心理幫教方法,因人施教,“愛心家人”才能事半功倍引導失足少年重塑自我。
今年4月,已是74歲高齡的曾美華主動申請到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學習心理學。
在105個學生的班級中,曾美華是最年長的學生。在1個月的學習中,曾美華的課程被排得滿滿的,上午3個小時、下午3個小時、晚上2個小時。
為了不耽誤學習,曾美華將家“搬”到學校。4本像磚頭一樣厚的學習書,曾美華硬是咬著牙“啃下來”!為了趕超進度,她每天早上6點起床學習,晚上刷題至11點。其間,老伴生病也沒能前往照顧。
學習結束,曾美華第一時間將學習心得與“愛心家人”分享。此外,她還定期開展座談會總結經驗、采用老帶新模式等幫助“愛心家人”成長。
近年來,“曾媽媽愛心工作室”通過走進學校開展講座,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識,遠離犯罪;通過送書、樂器,教畫畫、書法等方式,幫助失足少年重塑“三觀”;通過書信交流、贈送生活用品,與失足少年進行心靈交流;結合傳統節日,開展主題幫教活動,幫助失足少年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到技校幫助刑釋少年入學,助力刑釋少年回歸社會。
在曾美華不斷的努力下,“愛心家人”隊伍日益壯大。今年6月,“‘曾媽媽愛心工作室’西南大學政管學院工作站”成立。在校大學生們通過書信往來的方式,督導失足少年堅持閱讀。
截至目前,有150余名志愿者加入到“曾媽媽愛心工作室”,他們從“愛”出發,從“幫”入手,從“教”感化,11年來,“曾媽媽愛心工作室”先后幫教240名失足少年走向新生。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少年 失足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