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甘肅徽縣硬灣村:養蜂古法“釀出”脫貧新路

2017年10月17日 09:31 |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分享到: 

算起來,呂治剛養蜂也有幾十年了。可這個甘肅徽縣硬灣村的農民怎么也沒想到,就是這以前僅能維持生計的蜂蜜,有朝一日竟也讓他看到了收入大增的前景。

“以前自己家養20箱蜂,一年能產200多斤蜜,都是自己銷售,到外面去賣,銷路不行,每斤也就二十來元錢,一年下來賺不到多少錢。”說到現在,呂治剛滿臉欣喜,“如今我們都統一賣到合作社,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銷售。”

在合作社的管理和幫助下,呂治剛現在能養三四十箱蜂,年產400斤蜜,收入也翻番了。

硬灣村養蜂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村里幾乎家家都養蜂,但是養得都不太多,收入也僅夠維持生計。硬灣村位于甘肅省隴南市徽縣大河店鄉,山大溝深、林多地少,全村共117戶445人,2016年之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31戶130人。

“最近幾年,在各級幫扶力量的幫助下,村里的水、電、路、房等問題都解決了,剩下的就是收入問題。”硬灣村黨支部書記高志根說,解決收入,只能靠產業。作為硬灣村的幫扶單位,2016年徽縣縣委組織部在硬灣村實地調研發現,硬灣村的地理劣勢反而是釀造“樹巢蜜”的絕佳優勢。

“村內的龍頭嶺屬青泥嶺山系,氣候溫潤,遠離村莊,沒有污染;每到花開季節,山里的七里香、五味子、金銀花、柴胡等許許多多藥材花爭相競開,釀出的樹巢蜜有天然的野花芬芳和特有的藥草氣息。”提起這個優勢,高志根如數家珍。據文獻記載,硬灣村的“樹巢”養蜂法起于東漢時期,釀出的蜜口感好、產量少但品質高,“普通蜂半個月取一次蜜,產量好的一箱蜂能取上百斤蜜。我們這里養的是中華土蜂,一箱蜂一年才取一次蜜,一次只有10斤左右的蜜。”

在高志根看來,村里守著千年養蜂的“傳家寶”受窮,有兩個原因:一是農戶散養產量不高、利潤不大,二是散銷出路難尋。

2016年12月份,在徽縣縣委組織部的幫扶下,硬灣村成立了龍崖老巢蜜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電商”的模式,發展青泥嶺樹巢蜜產業。

徽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劉永成介紹說,合作社成立之初,縣委組織部幫助硬灣村購置種蜂200箱,蜂箱800個,并為村里注入資金20萬元。其中,拿出3.1萬元,按照每戶1000元的配股標準作為31戶扶貧對象的入股資金;剩下的16.9萬元由村黨支部控股,將其中5萬元股金所產生的紅利作為村集體積累,另外的11.9萬元股金所產生的紅利平均分配給31戶貧困戶。有了這筆啟動資金后,合作社還吸引全村67戶群眾入股共25.6萬元。

解決了錢的問題,就得研究怎么干了。“蜂由合作社統一養殖,現在的規模已經達到了2000多箱。”從成立合作社到現在,高志根每天都要加班加點,為合作社奔波,“今年7月份剛割完蜜,線上銷售到現在才兩個多月,已經有11萬多元的銷售額了,線下銷售能有6萬多元,加起來將近有18萬元了。”

合作社目前的發展狀況讓高志根很滿意。“現在來看,除了成本,到年底應該能拿出來10萬元為貧困戶分紅。中秋節、春節、明年端午節,都是銷售旺季,如果明年全部都賣完了,銷售額估計能有70萬元,到時候分紅也會更多。”

除了靠發展產業給村民們分紅,合作社在雇傭勞動力的時候也會優先選擇村里的貧困戶。65歲的村民劉尚國最近幾年過得不太順利,先是老伴兒在2013年查出了宮頸癌,后來15歲的小孫子也生了病。這個因病致貧的家庭,平時收入就靠女兒和女婿打工,一年下來只有1.6萬元。合作社成立后,劉尚國被請來看門,每個月能有1500元錢的工資。“我家在合作社里還入了2000元的股,社里給配了1000元;家里還養了30箱蜂,產了200來斤蜜,都交給合作社統一銷售了。”劉尚國說,自己跟女兒女婿的務工收入加上合作社分紅,今年怎么也能有3萬元的收入,“村里的這種幫扶模式真好,讓我看到了希望。我們全家都要加油干,爭取明年跟大家一起脫貧。”經濟日報記者 陳發明 通訊員 李芙蓉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硬灣 灣村 合作社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日高清字幕一区二区版在线观看 | 色婷婷亚洲六月婷婷中文字幕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精品第一 | 一区二区三区色色色色色 | 真人AV片免费在线看 | 亚洲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