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閱讀
身處異鄉的年輕人如何與命運交手?這部小說譜寫不畏艱難的精神贊歌
“寫小說也有二十個年頭了,但始終覺得沒有寫出自己最好的東西,于是想調動所有的生命資源和生活經歷,力求寫一本滿意的書。”《等待呼吸》是《江南》雜志主編、作家鐘求是的最新長篇小說,他寫了近兩年,那段時間,白天工作,晚上從九點寫到凌晨一兩點,“我希望這是能壓得住歲月的書。”
都市人步履匆匆地行進著,對過往時代該以怎樣的方式銘記?剛剛過去的周末,思南文學之家的新書分享會上,文學評論家程德培評價,《等待呼吸》是一部有雄心的小說,也是一部有難度的小說。“死亡中斷了兩人世界繼續存活和發展的可能性。這對于一部堅持寫完愛情故事的長篇小說來說,無疑是個考驗。”
用文學銘記過往,為作品注入時代張力
《等待呼吸》去年在《十月·長篇小說》第2期首發,后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單行本。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夏小松和杜怡,是一對在莫斯科留學的中國大學生。他們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在遙遠的異國相識,陷入愛戀。盡管那時日子貧苦,兩人卻能換著法兒煮土豆吃,跑去地鐵里約會,不知不覺度過了這一生最快樂的時光。但在莫斯科的世事變遷之中,夏小松意外受傷終至離世,留下杜怡在北京歷經生活苦難。經歷了許多無處安放的年份后,她終于在杭州有了新的伴侶,然而內心還一直追尋著多年之前的他……
“不僅替自己發聲,也是替這一代人發聲”——從莫斯科、北京到杭州,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1995年底,小說時間跨度長達25年,作品記錄了在時空交錯的重大歷史事件中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發展軌跡,充滿了理想主義者的激情與光芒。評論家木葉認為,書中“小的細節在和很大很宏闊的歷史相勾連”。鐘求是希望,通過文字和這被遺忘的時代,和充滿傷痛和浪漫的理想主義彼此銘記。而疫情形勢下,整個世界都在“等待呼吸”,“這本書的內涵剛好呼應了當下。”
在作者看來,《等待呼吸》是一部講述愛情的小說——青春的激情、異國的情調和特別時期的驚心背景,讓這場愛情既傷感又絢爛;這更是一部記錄命運的小說——三個年輕人分別以自己的方式與這個時代相處交手,既充滿了人性的糾纏和生命的起伏,又放射著理想的光芒。“要想辦法去抵達曾經的時代,抵達深度的歷史,就要深度介入生活。介入是為了銘記,銘記是為了反思,只有這樣,小說家才能盡到自己的責任。”
“小說中1991年前后的莫斯科的生活場景以及中國八九十年代的流行元素得到了很日常的還原,比如地鐵站怎樣流轉,票價如何,吃什么樣的東西,看什么樣的電影等。”作家潘向黎提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學校園師生在午飯時間排隊分兩種,一種排隊吃午飯,一種排隊買新書,包含各種哲學、美學、政治經濟學的書,每個人心里對知識都是很饑渴的,而看話劇、聽流行歌曲成為生活里特殊情感階段的印記。
書寫堅韌女性,譜寫不畏艱難的精神贊歌
不難發現,《等待呼吸》里的人物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愛情故事,強調“精神性的存在”,男女主人公在精神層面合拍。夏小松過世后,杜怡經歷了生活的眾多磨難,但她并沒有一直沉淪下去。鐘求是提到,杜怡依靠著內心的力量從生命當中的谷底慢慢向上爬。她重新進入到了一段新的關系中,“樹沒死而且長出了新的葉子”,女主人公“帶著殘缺在一種自我解救、愈療當中走向成熟”。
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潘向黎認同鐘求是對女主人公的描繪,她和女主人公有著同樣的時代氛圍、人文氣息熏陶下的青春記憶,她認為,女主人公“心理邏輯和情感邏輯一直都在真實的軌道上運行”。鐘求是在塑造杜怡這個女性形象時,筆墨克制,未從外貌與形象著力,為外表做了留白處理,為讀者提供了想象空間,促使讀者對人物命運產生關心,也將杜怡遭受苦難的年份做了留白處理,“杜怡這個人的精神蠻強悍,她是始終站著的,不會向任何苦難屈服。”
“僅看表面,《等待呼吸》已經是一個自足的故事,同時它還有更內在的層面,邀請并挑戰讀者的知識、視野、經歷與文學判斷。”木葉說,書里藏有許多隱喻與潛文本,富有張力和成長性,留待每一個讀者深入其中,抵達不同的可能性。所謂“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而歷史的延宕會讓人不斷思考當下以及上一代的理想和愛情,所有解讀都“訴諸讀者的記憶、洞察力和思考的狀態”。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精神 命運 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