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流量支配下的畸形市場該怎么“破”?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對于影視劇制作發行行業來說,“流量”已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重要指標,為了吸引市場關注,如今劇組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一般都會找粉絲數量多、在網絡有號召力的明星藝人出演角色,這類藝人也被稱為“流量明星”。
過分追求流量的背后,是行業一系列的亂象:影視作品粗制濫造、情節荒誕;流量藝人片酬越喊越高;刷流量、收視造假頻頻出現。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五部委聯合下發《關于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其中就提出要遏制天價片酬和收視造假。流量如何造假?又帶來哪些危害?
“流量明星”片酬虛高 影視劇制作費用難保證
“來,兄弟們站好,我覺得可以拍一條,準備來,錄……”
9月初的橫店,氣溫剛剛回落,這個季節并不是拍攝旺季,但是,在春秋·唐園、廣州街/香港街等幾個景區,仍然每天有劇組在這里拍戲、布景。
老家河南的王路(化名),一年前來到這里,成為了群眾演員,他說,群眾演員的召集人叫“群頭”,每天王路就在微信群里接不同劇組的活,“我們一天是演完鬼子演八路,演完八路演鬼子,一天換幾套衣服,自己打自己。先演鬼子,對這邊開搶,然后再演八路,對那邊開槍,有些劇組也不知道是窮還是咋回事,就換衣服,自己打自己。”
王路最多一個月能接20多天不同劇組的抗日劇。像王路這樣的群演,在橫店早已超過幾千人。對劇組及大牌明星的新鮮勁兒,一個月的時間都用不了,就消耗了。
橫店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地方。
中國最優質的影視劇不少都在這里拍攝,無數劇情荒誕的玄幻劇、民國戲也產自這里;景點里的保潔大姐、路邊的出租車司機、小賣鋪老板,對這一切見怪不怪。保潔大姐告訴記者,這里拍攝的“古裝戲多,民國戲也多”,最多的時候能有幾千人同時拍攝。
小鎮容納著一天賺幾十塊的懷夢群演,每年也接待無數片酬以天或集計算的大牌明星,某劇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剛剛簽公司的那些明星,片酬最少六、七萬塊錢,“打個比方,我現在一部戲,之前還沒火呢,挺好的,下一部戲接著來,挺火的,本來是二號,跑到這一部戲就是一號,慢慢火起來了,片酬慢慢就上來了。”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大家熟知的幾位內地一線女演員,每天或每集片酬差不多在20萬左右,所謂“小鮮肉”的每集片酬,多的可以達到40萬,而個別香港明星,甚至能過百萬。劇組大部分錢都用來支付明星片酬了,“你想想一個科學家研究出來一個東西,能掙多少錢?再說,他給國家做了多少貢獻?”
悖論到了市場上,也無法被消解:錢都花在了片酬上,片子的其他制作費用難以保證。
2017年6月,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幾場論壇上,包括馮小剛、張志堅等多位導演、演員接連指責:“中國電影市場爛片太多”、“偶像明星片酬太高”。
馮小剛直言:“你看有流量的,哪有會演戲的?”
張志堅也表示:“之前看IP,特別是古裝IP,我覺得,表演不值一提。為什么那么多有成就的演員、盡心盡力的演員,那么多能稱得上是演員的演員,在工作、奮斗、拼搏,但是他們的收入非常可憐。”
可如果不請流量明星,很可能賣不上價。擁有巨大號召力和粉絲數量的明星,才能在這個時代被追捧。
某經紀公司簽約藝人告訴記者,“現在是這樣,不是說大明星就片酬高,而是有流量的人片酬會比較高,這個流量的證明就是他有多少粉絲,微博的粉絲數、微博的互動數,這些是直接影響片酬的。專門有做影視作品回報的評估,其中一個評估標準就是片子的影響力和流量,但流量從哪兒來呢?很多就是從有流量的演員身上,比如有一個戲請到了楊冪或者吳亦凡,那這個戲在市場上是很搶手的。”
馬太效應就此在影視劇制作領域顯現。劇組也不得不在市場與巨額片酬間,做出選擇。這位藝人也表示,“因為有這樣一種選擇標準,有優先級,所以有流量的人就會越來越具有價值,反而一些老演員、老戲骨,演戲很棒,其實不太受現在很多IP的喜歡。”
“流量當道”成影視劇行業健康發展毒瘤
媒體此前就曾報道,熱播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出現過一天時間內播放量增加14億的情況,這意味著7.6億網民無論男女老少都在看劇,且每人至少2次。
即使此刻,記者依然可以找到多家相關推廣網站,其中一家名為“客來營銷”的工作人員稱:“您這邊是咨詢在優酷上面刷播放量是嗎?刷是可以刷的,50萬播放量應該一兩天左右可以刷上去。”
據提供此類服務的商戶介紹,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等各大視頻平臺的播放量該公司都可以刷。便宜的,直接用無IP的賬號刷取,以優酷為例,一萬播放量只需要30元;而用有IP的賬號刷取,同平臺一萬次播放量為150元,但此類流量不會被平臺清理。
不管是流量藝人受追捧,還是收視造假,此類行為的背后,是制作公司、宣傳發行公司及購買方之間的利益糾葛。某劇組工作人員說:“現在很多片子都是做保底。比如我投資6個億,18個億回本,如果沒達到18個億,宣發公司墊資。如果超出18億,他們拿40%;如果沒有超出,那就是他們來保本。簽對賭協議,現在很多片子都簽對賭協議的。”
網站平臺及一些電視臺的操作也是類似:雙方約定保底價及收視率目標,電視臺先付購劇款保底價,如果完成收視目標,制作方拿剩下的款項;如果沒有完成,制作方就出現虧損。因此,流量、收視成為盈利的必要條件。
專家:畸形市場受資本驅動 不能任不良風氣發展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齊勇峰認為:以上亂象,主要就是受資本驅動,應對社會效益給予更多的關注與平衡,“流量藝人有時候在一些文藝節目中活躍市場、活躍氣氛,也還有他存在的客觀性、必然性。但是把他的作用肆意放大,最后造成一種趨利性的市場氛圍,這既不利于市場的良性發展,同時也對觀眾造成很大危害,尤其對年輕人。其實從市場絕大多數群體的反應來看,早已經意見很大,應該讓他在市場中逐步地趨向正常,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引導市場,不能讓這種不良的行為泛濫。”
習近平總書記三年前(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流量 市場 片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