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解決“天價片酬”有賴于行業自身發展成熟
很多影視劇作品因精湛的表演、縝密的邏輯、引人入勝的情節而被觀眾津津樂道,但是當下,很多演技尷尬的“流量”明星卻借助其龐大粉絲群頻頻霸占熒屏。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怎樣才算得上一部成功的影視作品?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
中國青年報:當下,一些偶像明星因演技不足而備受爭議,但仍是不少制作方追捧的對象。您怎么看這個現象?
尹鴻:目前,中國文化娛樂業處于從“前互聯網”到“后互聯網”的更新換代階段。大多數新的電影觀眾還缺乏豐富和成熟的藝術素養和訓練,更容易選擇他們熟悉、容易溝通的的影片元素,比如更傾向看臉,更傾向于簡單的娛樂,更傾向于搞笑甚至惡搞。在換代更替時期,老演員缺乏年輕演員的眼緣、群眾基礎,而年輕演員缺乏老演員的演技。但這是中國影視業暫時的現象,他們之間會相互影響,最終演員一定是靠演技確立地位的。
另外,娛樂工業受資本的影響太大了,而資本也缺乏對藝術的尊重和熱愛。為了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很多資金過度砸向了“流量”明星,這也是影視業本身不成熟的一種體現。影視工業還缺乏抵御資本襲擊的能力和防火墻。它也是一個過程,隨著觀眾走向成熟,和電影工業慢慢平穩發展,這一現象會得到改變。
中國青年報:一些“流量”明星用替身、“摳圖”,卻能拿天價片酬,您覺得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尹鴻: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供求關系失衡。整個影視娛樂業高速發展,有較高商業價值和較好觀眾基礎的演員數量稀缺,拉高了片酬。同時,大量非專業性資金進入,往往不去精確計算產品本身的成本需求,而追求個別演員的轟動效應和連帶影響,在影視作品之外去獲取附加商業價值。
第二,年輕演員普遍過度商業化。演戲是一門手藝活兒,需要一個藝術“修煉”的過程?,F在的許多明星演員在經紀公司的驅使下,疲于奔命,接過多過密的片約,參加各種綜藝節目,出席各類商業活動,沒有時間去揣摩人物、塑造人物,吃的是青春飯,幾乎是竭澤而漁。而老藝術家、老演員,可以演10年、20年、30年,甚至半個世紀。歸根結底,一個明星,要成為一個藝術家而不是一個商業符號來賺快錢。對于演員來說,是角色決定了他的地位而不是顏值。
對于這類現象,道德呼吁、政府行政手段都很難解決,還是有賴于行業自身發展的成熟程度。當供求關系慢慢平衡,當影視制作資本泡沫擠掉后,大家對其投資逐漸趨于理性,這些問題才可能得到解決。中國的文化產業、娛樂工業走得太快太急,按照發展規律,它一定會從風風火火的非常態進入優勝劣汰的穩定發展新常態,產業和市場的問題,最終還是需要行業的規范、輿論的引導以及企業和觀眾的成熟,循序漸進地去解決,不能奢望一蹴而就。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觀眾 演員 成功 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