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從清代外銷畫看佛山船只文化
由廣東人民出版社發行的《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在“廣東船舶與江河風景組”章節中,共收錄81幅廣東地區船只畫作和2幅從藏家購買的畫作,其中不乏反映佛山特色船只的作品。81幅畫作是1810年8月在倫敦被大英圖書館收藏,據記載,它們可能是描繪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為印度事務部在廣州訂購的船舶、室內陳設等內容的三百多幅畫的一部分。
這83幅船舶畫,有42幅是單純反映船舶造型,多為靜態寫實畫作,其余41幅是船舶在江河行駛的風景畫,屬于動態寫生畫。今日,記者帶您解讀外銷畫中的佛山特色船只,比如佛山地區的賽龍舟、船上養魚苗的九江漁船、表現佛山祭祀文化的七月半水陸船等。
再現清代劃龍舟盛況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佛山地區都會舉行劃龍舟,這是佛山自古以來重要的地方風俗之一。
外銷畫中有兩幅反映佛山龍舟主題,在一幅名為《斗龍舟》的畫作中,只見兩艘龍舟正在江中激烈競賽,江面上其他船舶,全部停靠岸邊,許多人坐在船上,觀看著江中這兩條龍舟,誰勝誰負。
暫時領先的龍舟,其中有一面黑色的北斗旗,有人猜測可能代表北帝象征。船上人數不少,僅單側就有17人奮力劃槳。
畫冊的文字記載著,這種民俗舉行前有一系列的儀式,主要有到廟里燒香磕頭、或請道士念經,祈求龍神保佑,競賽平安順利。
廣州地區的龍舟多以木質堅韌、去水快、耐腐蝕的柚木、坤甸木制成,長短不一,可容10~80人不等,西江水系的龍頭小而上翹,頸長一米多,稱為“雞公頭”。
在另一幅名為《五月龍船》的畫作中,這只龍舟共有27個漿手,前行中,總指揮在船頭手持三角旗,兩位大鼓手和一位敲鑼手以聲助威;特別的是船中間有一個雙手捧神像的人。
從繪畫技法來看,兩幅畫作均將龍舟刻畫得精制逼真,龍頭、龍尾色彩醒目,龍頭的頸部相當長,可能是一種名為“雞公頭”的龍頭類型。
畫冊還介紹到,佛山當地人在龍舟比賽結束后,為防止腐蝕,一般將其埋在河底,到明年四月初八挖出,再作“起水”,籌備新的競賽。
用于祭祀的七月半水陸船
農歷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盂蘭盆節,祭祀先人。這艘取名為“七月半”的水陸船,并非載客,而是在船只上為有錢人家做法事的水陸船。
畫冊中文字內容寫道, 佛山人崇信7月15日為道教中元赦罪地官神誕的說法,當天佛山內的大寺僧人和道士,都設壇做法事,舉行盂蘭盛會,超度亡靈,一連三天。
在一些影視作品反映過去的人為懷念先人,會在水邊放下折疊水船或蓮花燈的習俗,而在江邊用裝飾豪華的船只進行祭拜,并不多見。外銷畫描繪了一只以懸掛多彩燈籠為主體的船只,船體大部分以露天形式展示紅、黃、藍、綠、紫等色彩的燈籠,靠近船尾部分才設有不多位置的船舫。
通過細節圖看到,水陸船尾為單桅舢板船,船上搭建兩層樓架,船尾有小客艙外,大部分皆為露天。船尾插掛一個紅旗,二個藍幡,燈籠上寫著“水陸”、“道場”等字。船艙的甲板內放置著一張供桌,上面放置神像和貢品,五位男性圍坐供桌,面向三尊神像。
細數船上共有男女老幼19人,除7人為船夫外,其他人猜測是需要做法事的富貴人家。
養魚苗的九江漁船
這是一艘以九江地域而命名的漁船。據記載,清代,南海九江鄉漁業發達,居民多以養魚為業。
魚苗經悉心養殖后,漁民會在每年正月開始運輸到廣州附近以及湖南、湖北、福建等地。在運輸過程中,為了維持魚苗的存活品質,需要每天用米湯等進行喂養,還要用腳蹬水車的方式每天更換新鮮水,這樣才能讓魚苗不生病。
雖然湖北、湖南漁業發達,盛產魚苗,但湖北人依然認為“九江人養的魚苗成活率更高。”
畫面的細節圖,可見船中間有養魚池。畫面中的船工共有四人,兩人船頭、船尾撐篙、搖擼。另外二個人正在踏一架水車,主要是為魚苗換水,而水車必須日夜轉水,也是十分辛苦。乾隆舉人趙希璜在《惠州親詩》寫到:“種田好種種蚶田,一碗蚶苗已十千。不似賣魚春二月,水車車水九江船”,此詩傳神地描繪了九江漁民的辛勤。
在介紹九江漁船時,外銷畫還介紹了一只撒網漁船,船的中部也可見養魚池,撒網又稱“天打網”,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補到更多的魚。
編輯:楊嵐
關鍵詞:佛山 龍舟 外銷 魚苗 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