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4類人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次均費用結算10秒完成
釋疑1 哪些人可以從中受益?
目前覆蓋異地安置退休人員、異地長期居住人員等四類人群
人社部醫療保險司副司長顏清輝介紹,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政策可用“就醫地目錄、參保地政策、就醫地管理”15個字概括。“就醫地目錄”指參保人員跨省就醫時原則上執行就醫地的支付范圍,包括基本醫療保險的藥品目錄、診療項目和服務設施標準。“參保地政策”指參保人員跨省異地就醫原則上執行參保地的支付政策,包括醫保基金的起付線、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額。“就醫地管理”指參保人員跨省異地就醫時,就醫地經辦機構要為異地就醫人員提供和本地參保人員相同的服務和管理,包括咨詢服務、醫療信息記錄、醫療費用審核等。
“比如,一個符合條件的河北某市的參保人員到北京就醫,看病時執行的是北京的目錄,但是基金支付的起付線、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額還是執行河北所在市的政策。同時,他到北京就醫,北京市經辦機構要向對待本地參保人一樣,給他提供同樣的服務和管理。”顏清輝說。
政策將覆蓋各類基本醫保制度,人社部保險事業管理中心主任唐霽松說,覆蓋人員目前包括異地安置的退休人員、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常駐異地工作人員(比如有一些駐外辦事處,這些員工長期在外工作)和異地轉診人員。
“一些地方還將符合條件的異地急診住院納入轉診范圍。現在還有很多種情況都在開展,比如回原籍居住的退休知青,原來在某一個地方,現在回到原籍,但是他參保地還在原來的地方。比如在北京,隨子女居住,幫帶孩子的老年人,以及當地醫療機構診斷不了,或者可以診斷但水平有限,需要到外地、外省就醫的患者,都是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受益者。”唐霽松說。
“從目前已結算人員的結構分析,異地安置退休人員占39%,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占10.3%,常駐異地的工作人員(如駐外辦事處等,或在外地急診就醫)達1.6%,異地轉診人員占49.1%。”唐霽松說。
釋疑2 跨省直結有哪些流程?
患者跨省異地就醫,需要“先備案、選定點、持卡就醫”
從流程和環節來看,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副主任黃華波介紹,突出信息惠民和“放管服”的要求,為了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這個工程絕大部分環節和流程都不需要直接和群眾見面,通過兩個途徑結算:一是通過國家結算系統自動完成,二是國家各級經辦機構之間后臺來操作完成。群眾需要參與和重點把握的環節有哪些?就是三句話、十個字:“先備案、選定點、持卡就醫”。
“先備案”要求參保人員跨省就醫前,需在參保地的經辦機構進行備案。黃華波說,經辦機構采集必要的信息,目前全國有統一的備案表,進行了明確,關鍵的信息是兩條。一是要說清楚備案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出去常駐、異地安置、在外工作,還是轉診轉院,要把原因告訴經辦機構。二是要去什么地方,是去北京還是去海南。經辦機構采集這兩個關鍵信息后,傳到國家的結算系統、相關的地區和醫療機構,其他的信息社保卡都有,比如姓名、卡號不需要另外采集。
“選定點”就是選擇異地就醫的醫院。黃華波介紹,比如選擇去北京、上海看病,要到這些地方的跨省異地就醫的定點醫療機構去。現在88%的三級醫療機構都在網上,有10個省份,所有的三級醫療機構都是跨省的定點機構。其中,北京市率先實現了所有有床位的醫院,包括一級、二級、三級,都是跨省的定點醫療機構,達到了676家。上海也實現了所有的三級、二級醫院有床位的全部聯網。參保人員到外地可以選擇的醫療機構范圍越來越大。
釋疑3 跨省就醫社保卡咋用?
患者一定要用社會保障卡,要持卡辦理入院和結算
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副主任黃華波提醒,患者一定要用社會保障卡,要持卡辦理入院和結算。
“去北京的一些醫院發現,有些患者在入院時沒有持卡,醫院誤認為這個患者是自費人員,就辦理了全自費住院,出院時就很難轉為跨省直接結算的病人。”黃華波說,我們看了醫院記錄,醫保病人是24個,其中醫保病人能夠直接結算的是8個,所以提醒醫保患者,“有社保卡的要盡可能持卡入院”。
社保卡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障卡”,人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宋京燕介紹,它是異地就醫身份識別和直接結算的唯一憑證,這個唯一憑證包括兩大核心功能:一是身份憑證,二是結算工具。
“也就是說,患者在參保地完成異地就醫備案手續之后,到就醫地醫院看病時,只需要攜帶這張社會保障卡,拿著卡就可以完成本人的身份識別、參保地的判斷,直接辦理入院登記和出院結算。”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跨省異地就醫 直接結算 10秒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