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緬懷南仁東:曾舍高薪回國 一年工資等于國外一天
從1994年提出建設射電望遠鏡的概念,到最為艱難的選址,再到攻克技術上的一個又一個難關,與此前著稱于世界的兩個最大射電望遠鏡相比:一個是號稱“地面最大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另一個是被評為人類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國阿雷西博300米望遠鏡,FAST的靈敏度比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提高約10倍,比美國阿雷西博300米望遠鏡提高約2.25倍,并且在觀測時會變換角度,接收更廣闊、更微弱的信號。預計在未來10-20年時間里,FAST將一直保持世界領先的水平。
△2016年9月25日,貴州平塘: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建成投入使用。
對于年輕科學家,南仁東的理想情懷,南仁東的思想作風,就像最管用的思想政治工作。
從貴陽機場到大窩凼的直線距離大概170公里,但我們的車卻行駛了近4個小時,一路上不知轉了多少個彎。一會兒斷路了,另走他途;一會兒又行駛在懸崖絕壁的公路上。
這個巨大的射電望遠鏡為何要建在貴州這樣的地形地貌中呢?因為,射電望遠鏡要遠離各種無線電波的干擾。大窩凼附近5千米半徑之內沒有一個鄉鎮,25千米半徑之內也沒有一個縣城。大窩凼地處喀斯特地貌群,到處是人跡罕至的山窩窩,具有天然的隔離性。如果在平地上挖出這樣一個直徑500米的大坑,是要耗資30多億元的。
△大窩凼舊貌
科學家們剛到這個坑時,喝的是天然的“渾水”,吃的是自帶的冰冷干糧。幾個青年人回憶起第一年冬天在這里的場景:凍得實在受不了,大家不得不砍下一棵樹,燃起篝火,相擁著熬過了一個漫漫寒夜。
大窩凼現場,工棚是三棟呈C形擺放的鋼板房。一點一滴都能看出工地上的生活極其節儉。每個房間住四人,洗浴、廁所全是公用的,食堂里做的是大鍋飯菜。大家說,南仁東老師到現場,也過著這樣的“集體生活”。
為了FAST的建設,在這里工作的同志與親人聚少離多。承擔運行測試任務的一批年輕人,大多是家在貴陽的國家天文臺與貴州大學聯合培養的碩士畢業生,他們每個月才能回一趟家。不過說到自己的工作時,每個人又都充滿著自豪之情。工地上的年輕人,每個人都會提起“南老師”。南仁東的理想情懷,南仁東的思想作風,就像最管用的思想政治工作。親身參與這樣一個射電望遠鏡的建設,能讓中國走在世界天文界的前列,使每個人都沉浸在追求夢想的忘我境界之中。
有這樣的科學家,這樣一群可愛的年輕人,多少個“中國夢”都會實現!
時勢造英雄,越是復雜的工程,越能鍛煉隊伍。如今,500米直徑、世界第一大、水平第一高的射電望遠鏡活脫脫地擺在了祖國西南那似乎只代表著貧窮的喀斯特地貌群中。
大窩凼,一個封閉的山溝,實現了南仁東建設世界一流水平遠望深空望遠鏡的夢想。有這樣的科學家,有工地上那樣一群可愛的年輕人,不論多少個“中國夢”都會實現!
資料/央視新聞 新華社 紫光閣雜志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緬懷南仁東 舍高薪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