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梁永安:年輕人要敢做“不怕失敗的堂吉訶德”

2017年09月14日 09:39 | 作者:宮梓銘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分享到: 

未來30年,將是人的現代化的30年

人物工作室:您一直從事比較文化研究,這對您看待中國和世界有什么啟發?

梁永安:我以前深受王元化、施蟄存那一代學者影響,他們覺得中國最重要的任務是原原本本地把西方原典翻譯過來,強調多吸收外來的東西、減少摸索的過程。這固然很重要,但長期以來,一些中國學者有些走偏了,過于重視歐美、尤其是美國。這就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容易形成“單向思維”。

我們關于“現代”的概念,就囿于美國。為什么中國的那么多城市都一個樣?這絕不只是規劃部門的事,也是因為中國人心中所能想象的“城市”,只是倫敦紐約那樣的,想象不出充滿生態文明的那種城市。我對中國的現代化抱有信心,關鍵是如何對待將來的30年?未來30年,我們還有3億農民工要進城。此前2、8億農民工進城,都是在城市工地上搬磚頭、拌沙子,做體力勞動,從經濟學角度看,是被“資源化”了——進城的只是勞動力,鄉土文化、家族文化、傳統文化沒有融進城市,某種意義上是被切掉了。文化是有脈絡的,柬埔寨修一條20公里的路,都想著要考慮雨蛙遷徙的路線,否則寧愿不要效率和高樓大廈,他們重視的是“生命的整體感”。一個文明體系,就像一片山水樹林一樣,有自己的生命力。城市化不能把周邊的文化生態鏈切斷。

人物工作室:您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非常關注,在您看來,中國的下一步發展哪個方面是關鍵點?

梁永安:現代化過程中,中國人的“現代性”發育為什么會這么難?這是我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我覺得有多種原因,其中之一,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比如,我們不接受荒誕。現在的世界不是農業社會中“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經驗主義總結,有時候出發點和落點完全不一樣。我們應該意識到,一個變革的時代,不是形式邏輯所能左右的,否則就會陷入巨大的痛苦。世界的邏輯已經充滿了悖論,不像一個農民挖地,只要不偷懶就能收獲。現在的世界,可以說是一個有無限可能的時代。中國人要能夠接受荒誕。一旦我們能接受荒誕,在這個世界上就真正自由了。

還有,中國人在感受方式上不太接受悲劇。中國社會一直都稱贊成功者,缺乏悲劇意識,不敢接受一個失敗的人。如尼采所言,希臘藝術的繁榮不是源于希臘人內心的和諧,而是源于他們內心的痛苦和沖突。其實,悲劇的意義可能更深刻,可以證明生命的復雜和生存意志。如果我們能夠接受悲劇,再看歷史、看時代,我們的眼光就完全不同了。

2000年,諾貝爾文學院曾經邀請54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位作家,推選“1000年”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品,結果《堂?吉訶德》以絕對優勢榮登榜首,讓莎士比亞、托爾斯泰直至卡夫卡等文學大師的鴻篇巨制黯然失色。這個結果乍聽讓人驚詫,仔細想來,很有道理。那個瘦骨嶙峋的游俠騎士,以十分荒誕甚至悲劇的行為,挑戰了人類精神層面的第一大難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一個老人,已經沒有多少力量的老人,一輩子讀騎士書,面對世界還敢飛蛾撲火地沖上去。我們身邊有多少人一輩子向往一個東西,但一輩子都不敢付諸行動?我們的時代太需要勇敢的探索者和挑戰者。美國3億人口中大學生超過半數 ,中國有13億7千萬,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僅12%,基本上還是初中生為主體的國家。但我們的青年有近5億,一千個年輕人中有一個敢于挑戰的堂?吉訶德,就不得了。頭雁出來后就會形成陣勢,就會有人跟隨。

面對現代化,中國還需要向前進發30年,這將是“人的建設”的30年,需要特別廣的實驗性。希望中國的青年一代不要過于現實和世俗,要敢于探索、不怕失敗。

“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更重要

人物工作室:您是不一個不滿足于書齋的人,經常在國內外游走,有的人覺得您“喜歡玩兒”。在您看來,在當代,“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的關系有什么新變化嗎?

梁永安:我有一個理念:今天這個時代是一個文明變遷的時代。一個人既然生活在這個時代,就要多去深入歷史現場,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重要。過去的人把四書五經讀好,再輔以行萬里路,像顧炎武那樣,就能形成一個非常好的思想體系。今天這個時代完全不同,一方面有全球化的背景,另一方面還有我們國家從鄉村到城市的全面改變。

一個人一定要有時代感,要關注當下處在什么歷史階段,社會處于什么精神狀態,所做的事情應該跟這個時代有所呼應。如果想做一個文化健全的人,你就要與社會生活有盡可能多的連接,多到文化變化的現場去,才能看到這個時代的細節。所以我很重視文化人要“走出去”,國內國外都要去。生活的土地是一本更大的書,要傾盡全力去讀。讀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把積累的一切生產化,把它寫出來,通過圖文甚至視頻表達出來。

因為有這份心愿,這些年,我不大去名山大川,總是到文化變遷比較大的地方去攝影和寫作,新疆、云南跑了很多次。在日本的三年教學工作中,我跑了很多日本明治維新之后的歷史現場,想理一理日本近代以來的變化過程。今年夏天,我又到當年知青時代去過的村寨,走訪了十多個村落,與傣族、傈僳族、回族、漢族、德昂族鄉民聊天拉家常,說實話,有種很吃驚的感覺,這里生活水平的提高超乎想象。因此,我打算做一個項目,“多民族農村地區的現代化進程”,從三代人的不同生活看我們四十年來的變遷,從老百姓的生存細微中看時代巨變。

這些年游歷中,我形成了一個觀點:中國四十年以來的變化不能僅僅用“文化變革”來概括,而是一次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文明變遷”。文明變遷包含著多種文化內質,而不是用一種“先進文化”去同化其它文化。這是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大國的特點,而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是當下精神意識中最大的盲區。

人物工作室的話:

訪談之后,忽覺梁教授身上,有三點或是他的魅力之源——赤子之心、博學之士以及“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赤子之心——他仿佛就是一個用最為真摯的眼神打量世界的孩子。在很多文章與演講中,他都提倡“用自身的熱度讓世界更加豐富”、“用一顆真誠的心愛這個世界。”很多學生就是喜歡他孩子般的純潔、干凈。一個作家,常常游走在最冷漠的旁觀和最熱情的參與之間,在過程中,依舊保持著赤子之心,十分可貴。

博學之士——那些站在聽完他幾個小時課程的學生,原以為站著聽課很苦,但是,“他一開口,竟仿佛時間從此不再存在,宇宙就是一個講臺,每個人的思維都凝聚于一點”。在兩個小時采訪中,我也領略到他的博學。我個人對于東羅馬帝國較感興趣,教授得知,立即侃侃而談,他對東羅馬的了解十分深入,談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對文藝復興的重大影響,以及由此引申到伊斯蘭文化對中西方交流的影響,都很有見地。難怪有學生說,“每聽一次梁老師講座,就更加覺得完全無法摸到這個人的深度和廣度”。

自由而無用的靈魂——這是復旦大學的民間校訓。何為“無用”?莊子點破了這層意思: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無為之為,是為大為。梁教授向我們演繹了什么是“自由而無用”,思想自由,淡泊名利,敢于抒發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小王子》有一句名言:這個世界上漂亮的臉蛋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如此有著“有趣的靈魂”的梁教授,自然讓學生欲罷不能。(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人物工作室 宮梓銘,本文編輯:楊雪梅 周飛亞) 

編輯:位林惠

1 2

關鍵詞:梁永安 愛情 文學 復旦大學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一区二区影片 |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午夜福利片日本 | 亚洲伊人久久成综合人影院 | 中文字幕亚洲第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