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廢品小鎮”的割肉逆襲之路
“為什么把天空畫成灰色呢?”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耿車小學的孩子曾回答說:“我們平時看到的天空就是這個顏色。”
耿車鎮,曾因加工利用廢舊塑料創造的“耿車模式”蜚聲全國。但低端粗放的發展讓耿車陷入“垃圾圍城”困境,“水陸空”立體式污染。近年,耿車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去污減塑,發展家具電商、花卉苗木等綠色產業,轉身為“全國淘寶鎮”“省級生態鎮”。
“富了口袋,傷了生態”
“以前村子里到處都是廢舊塑料回收、加工作坊,河里、路上、樹上、電線桿上到處都是垃圾,焚燒塑料垃圾氣味非常難聞,水變黑了,樹根爛了,魚死了。”說起從前,72歲的耿車鎮大眾村村民夏方儉至今仍心有余悸。
耿車鎮踞宿遷西大門,與“電商小鎮”沙集鎮僅一河之隔。“耿車屬于黃泛區,大家窮怕了,在廢舊塑料堆里‘扒黃金’,以耿車鎮為中心并輻射周邊,形成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廢舊塑料加工基地,很多村民因此發家致富。”宿遷市政協副主席、宿城區委書記裴承前說。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耿車鎮“四輪齊轉”發展廢舊塑料加工產業,最高峰時,全鎮1.1萬戶、3.8萬人,就有3471戶、2.5萬人從事這一產業,年交易量逾150萬噸,交易額30億元,對鎮財政和農民收入貢獻率達八成以上。
“但這種低效益、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在富了村民口袋的同時,也毀了耿車的生態。”裴承前說,2012年,耿車被環保部列為全國八大重點環境整治區域。
鄉村干部去開會,都帶著一身塑料味兒。耿車鎮黨委書記徐光良說,最嚴重時,耿車空氣污染超標20倍,河流水質劣V類水,家庭作坊釋放的有害氣體十分刺鼻,“耿車味”很遠就能聞得到。“搬過塑料垃圾,身上的臭味洗不掉,小孩都不讓抱。”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耿車 塑料 加工 廢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