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十號風球”下的香港
新華社香港8月23日電(記者郜婕 王小旎)23日上午,平日里川流不息的香港市區道路上,車輛寥寥可數,行人同樣稀少。記者乘車穿行街頭,隨處可見的是關門歇業的商店、貼著交叉膠帶的窗玻璃、被卷起并用繩索加固的戶外大幅廣告牌。
由于臺風“天鴿”掠過香港,香港天文臺當天上午發出5年來首次十號颶風信號,即香港市民俗稱的“十號風球”。
對香港而言,臺風是每年都會來造訪幾次的“常客”,但發布“十號風球”這一最高級別警告信號的情況卻并不多見。據香港天文臺統計,1946年至今,香港總共出現過15次“十號風球”,最近一次是在2012年7月。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勞工處的規定,八號或以上臺風警告生效時,出于安全考慮,大部分雇員可以不上班。“十號風球”下,香港多個方面公共服務相繼暫停,包括大部分海陸空公共交通停運、日間學校停課、除急診外的公立醫院診所暫停服務等。
盡管大多數人都因臺風有了“不必出門的理由”,但仍有一些市民步行到海邊,見識難得一見的“十號風球”的威力。在香港島西端的堅尼地城新海旁,臨海的馬路及人行道已經被涌上岸的海水淹沒。一些市民站在人行道邊,用手機拍下大風掀起大浪拍上岸的畫面。一陣驟風掃過來,人們紛紛后退,靠墻站穩。
附近居民黃女士帶著6歲的兒子下樓來海邊“看風”。小男孩身穿藍色沖鋒衣,看到海水涌上道路就想沖過去踩水。黃女士一邊連說“這風好勁(厲害)”,一邊伸手拉住兒子。她告訴記者,上次掛“十號風球”時兒子還是嬰兒,“他沒見過這么大風,不知道有多危險”。
香港天文臺高級科學主任李子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由于有風暴潮加上漲潮,香港多處海域當天水位遠高于正常,低洼地區出現水浸。他提醒市民,切勿外出追風逐浪。
社交網站當天被各種與“十號風球”有關的帖子“刷屏”。有網友戲稱“天鴿”為“顛鴿”。有住高樓的網友表示,“十號風球”之“猛”,在“30層以上的樓都可以感受到晃動”。不少網友轉發部分臨海地區民居遭水浸的照片,表達關心。還有社交媒體賬號向醫護人員、紀律部隊、維修工人、媒體記者等“十號風球下仍緊守崗位”的人致敬。
記者在市區多處看到,不少樹枝被風吹斷,落在馬路上,還有一些樹被強風連根拔起。截至上午11時,特區政府市政服務熱線電話接到182宗塌樹報告。
灣仔區跑馬地附近一棵十多米高的大樹被連根拔起,整棵倒下,占據了一半馬路。數名交通警察接警后趕來,一邊引導路過車輛繞行,一邊用斧子、鋸子等工具分割樹干樹枝,并逐一移除。
從內地來香港工作5年的溫先生在社交媒體發帖感慨,他5年前初到香港時就遇上“十號風球”,“在異鄉的第一晚就在呼呼風雨聲中一夜無眠”。
5年后再次感受“十號風球”,溫先生多了些當年不曾有的體會。他告訴記者:“的確風很強雨很大,但我覺得香港對這種情況有一套很完整的制度,包括各部門分工、信息公開、公共設施服務等,做得很系統化,有一套流程可依。”
香港天文臺在其網站上介紹,隨著時代發展,熱帶氣旋造成重大傷亡的年代似乎已經過去,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城市規模擴大帶來公共服務更高需求等因素,都使熱帶氣旋對安全及社會經濟的影響變得不容忽視。因此,天文臺與各主要公共交通機構及有關政府部門建立緊密聯系,務求各方面都有足夠準備應對臺風。
特區政府保安局當天啟動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專責統籌各部門資源并作出適當行動安排。香港特區署理行政長官張建宗當天上午視察這一中心時表示,本屆特區政府一直強調“協作”精神,以為市民服務。
編輯:秦云
關鍵詞:香港 十號風球 臺風“天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