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拓荒興農鑄金山——一個工商企業的下鄉故事
巍巍泰山腳下,有這樣一個四季盛景不絕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春,蟲鳴鳥語,漫山茶樹吐新翠;夏,馨香氤氳,遍地花草織錦繡;秋,雛菊怒放,五谷豐登山披金;冬,雪壓拱棚,茶苗休眠谷靜謐。慕“五岳獨尊”勝名而來的游客,驚喜地發現這片迷人的山谷,徜徉其間,流連忘返。
而僅5年之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坡,是當地農民口中“沒見長過好東西”的棄地。
巨變何來?緣于一家工商企業傾其所有的投資開發——注入海量資金形成規模,用活管理科學統一標準,緊盯市場需求豐富業態,著力用戶體驗塑造品牌。以茶為業,以花為媒,農旅融合激發產業活力;以科技“開荒”,以品質“開路”,“誠一”之道確保基業長青。
更難得的是,當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以新的視角審視農業產業時,陽光雨露、荒山廢石,都化作不可多得的產業要素,春種秋收的自然規律,也成了無需預判的產業周期。
這是怎樣的“務農”體驗?帶著此問,記者走進這片山谷,走近這家企業,戴上“虛擬現實”的眼鏡,力圖還原從荒山到金山的場景變幻。
問題?機遇!謀定而動轉型向農
車行在新泰市廣闊農村的公路上,不知在哪一處拐彎之后,漫山遍野的茶樹霎時出現在眼前。時值夏季,一望無際的茶園接天嫩葉無窮碧。這里就是山東泰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歷時5年打造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董事長劉孝平為其取名“良心谷”。
曾經,劉孝平與這片荒山的聯系,僅僅是生長于此,懷恩于此。自2012年以來,他把所有積蓄投放于此,將全部精力傾注于此。
為什么投資農業?投資大、見效慢、風險多,反對聲不絕于耳。而在一個企業家看來,這些只是干農業的困難,而非不干農業的理由。
池水冷暖魚先知。從事工商業20余年的劉孝平,近兩年因市場變化一直在思考企業轉型問題。但是,要找到一個既有產業前景,又是企業干得來的領域,并非易事。出于對農業天然的情感,他開始關注家鄉的這片未墾地,并敏銳地捕捉到農業產業提檔升級的機遇。
企業的價值在于解決社會問題。無論是中央1號文件,還是消費者的切實感受,都明確顯示,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量的不足,而是綠色優質農產品的供不應求。社會問題里蘊藏著產業商機,做一家生產“極致干凈、極優品質”農產品的企業,滿足市場最迫切的需求,一定大有價值。
荒山上搞農業,收成能好嗎?劉孝平相信,有現代設施助力、先進科技支撐,再輔以信息手段,農業生產的時空限制被打破,時無論四季,地不分南北,埋下種子總能開花結果。
反復思考論證后,劉孝平和他的團隊下定決心,組建泰茶農業公司,全面轉型進入有機農業,先拿下質量安全攻堅戰,再打贏優質特色持久戰,而主戰場就在腳下的這片荒山上。
2013年,這里種下了第一抹綠。
農業是工商業者的機遇,而工商業者同樣也是農業的機遇。尤其在生產條件較差的丘陵山區,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更需積極借助工商資本的力量。像劉孝平一樣,越來越多的從農村走出去的成功創業者,正帶著對農業、農民天然的親切感,重返農村投資農業產業,激發山村無限生機活力。
“只用了幾年時間,泰茶公司就把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新泰市石萊鎮黨委書記李懷愛是這場“荒山變樣記”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在她看來,是工商資本和農民共同創造了這樣的“奇跡”。
站在山頂,劉孝平手指遠方,向記者一一介紹12000萬畝有機茶園,2000畝菊花基地,以及1000畝五谷雜糧。
2017年,泰茶公司“良心谷”被寫入泰安市政府1號文件作為一二三產融合試點項目,探索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5月,國家發改委一二三產融合現場會在這里召開,新泰山地農業綜合開發經驗獲得廣泛認可。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拓荒興農 鑄金山 工商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