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秀風采秀風采
申泮文:愛國是心靈深處的化學反應
申泮文
1939年,申泮文在西南聯合大學。
申泮文,祖籍廣東省從化市,1916年9月7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29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1936年考入南開大學化工系,1940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46—1959年任南開大學化學系教員、副教授;1959—1978年任山西大學化學系副主任、教授;1978年起,任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第六、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國家教委第一屆理科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天津聯合業余大學校長,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張伯苓教育思想研究會會長,南開大學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等職。
1982年,已經66歲高齡的申泮文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后,他始終堅信馬克思主義,堅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他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高度的政治自覺,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經常在學生中開展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積極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申泮文十分重視高等化學教育與教學工作,長期堅持為本科生授課,是中國執教化學基礎課時間最長的化學家。因為教學成果突出,他曾連續三屆(2001、2005、2009)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所講授和重點改革的化學課程《化學概論》,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他個人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同時,他出版書籍達70余卷冊,累計3000余萬字,是中國著、譯出版物最多的化學家之一。他統編或合編的《無機化學》和《基礎無機化學》兩部教材至今仍被廣泛地用作教科書或教學參考書。其中,《基礎無機化學》還出版了維吾爾文版,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申泮文在國內率先開展金屬氫化物的科學研究,他合成并研究了一系列離子型金屬氫化物,包括硼和鋁的復合氫化物;合成并研究了三類主要的儲氫合金,研究了若干種非晶態儲氫合金的合成和結構。離子型金屬氫化物的合成路線,避免了應用昂貴的金屬鋰,至今仍是一項有良好應用前景的基礎研究。他認為氫能在未來能源構成中必將占有重要地位。他用共沉淀還原法合成了鎳基和鐵基儲氫合金,用置換擴散法合成了鎂基儲氫合金,使儲氫合金的化學合成方法得以系統化,所得產品常比冶金法得到的更均勻、更易活化或活性更高,為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
申泮文十分推崇南開創校校長張伯苓先生“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教育思想。“這8個字的南開校訓,告訴人們要‘培養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與服務社會之能力’,只有德才兼備,才是賦予大學長久創造力的精神力量,才能實現日新月異。”
對南開校訓的詮釋,申泮文能滔滔不絕地講整整半天,而且舉例生動,字字珠璣。他認為,一所大學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探究知識的能力,更要注重精神塑造,養成一種浩然之氣。“知識會不斷翻新,但精神卻可以成為一種人文的底蘊和血脈的淵源,積淀為大學和人生最可貴的力量。”
從1987年起,申泮文把自己收藏的圖片制作成展牌和幻燈片,每年都自費舉辦愛國主義教育展覽,影響著一批又一批南開學子。200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他又親自打印了南開大學被日軍炸毀后一片廢墟的照片,連同自己手書的“南開兒女奮起反抗”一并懸掛在校園里,號召大學生牢記歷史,報效祖國。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孫萬喜充滿感情地說:“先生的愛國熱情為‘公’,先生對化學學科的貢獻為‘能’——先生用一生為我們詮釋了南開的‘公能’精神。我們年青一代一定不負重托,做一個大寫的南開人。”
申泮文把自己的人生經歷總結成一個公式:事業的成就=教育+勤奮+機遇+奉獻,“而靈魂是祖國”。在南開校園,申泮文被師生們譽為“愛國主義教育的踐行者”。他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當踐行者——我們辦教育就是為了建設國家,只有每個人都愛國,國家才有希望。”
2017年7月4日,101歲的申泮文教授在津辭世。那位年逾九旬還在給本科生上課的老人走了,那位南開園里幾乎所有人都熟稔的“白發先生”走了,那位經常頗為自得地稱呼自己為“南開土貨”的科學巨匠走了……在他的身后,留下的是以身許國的非凡足跡。
“要努力把年輕人培養成才,為中國的教育事業盡一分力量”
申泮文曾經給自己的職業做了一個排序:首先是教育家,然后才是科學家。他說:“我感到自己身上有一種責任,那就是要努力把年輕人培養成才,為中國的教育事業盡一分力量。”101歲的人生,有近70年站在講臺上,他也因此創造了一個紀錄——中國執教時間最長的化學教師。
在三尺講臺上,申泮文傾注了一生的心血,因為他特別喜歡在課堂上跟同學發生“化學反應”。
這位“南開土貨”有著英國紳士般的風度——2004級本科學生彭宇星入學后聆聽了申先生的《雙語化學》課程后,不僅被他的淵博學識所折服,也被老先生的儒雅風度所感動。因為知道是資深院士講課,所以同學們都提早一個小時來到教室。
上課鈴響后,申泮文準時站在講臺上,但第一句話讓所有同學目瞪口呆,“按照國際上女士優先的原則,請前三排男生起立,將座位讓給女生。”至今,化學系所有的班級都保留著這樣一個傳統,無論大課小課,前三排的座位永遠屬于女生。
“申先生在授課的時候從來都不遲到,而且都是站著給學生們上課。”南開大學化學學院車云霞教授回憶,一年夏天,課前突然天黑如夜,暴雨瓢潑。有些學生都沒能趕來上課,申泮文卻準時手擎雨傘出現在了教室門口。看著半個身子淋得濕透的先生,同學們掌聲如雷。
申泮文特別重視“基礎”和“傳統”,他說,西南聯大和南開在中國教育史上的重要意義,就在于樹立了真正的大學精神,并確立了很好的人才培養模式。“老教授、名教授堅持給本科生上課,這種情況在國際知名大學其實比較普遍,只是國內越來越稀有,這是不正常的!”在他看來,名教授上課,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傳達一種氣質,一種滲入骨髓的對真理的思辨與追求,能對青年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希望南開能夠保持這個傳統,全國的大學也都能一起把它發揚光大。”
1980年,從山西大學回到南開大學擔任無機化學教研室主任的申泮文,面對人才短缺的情況,提出“培養高層次人才,應該立足于國內”的主張。他以建設無機化學重點學科為目標,制定了3個“五年計劃”:以“傳、幫、帶”的形式,在第一個5年培養出一批副教授,第二個5年培養一批教授,第三個5年之內培養出一批年富力強的博士生導師。他倡導并恢復了助教制度:聘請品學兼優、責任心強的本科畢業生擔任助教,專職助課、輔導、批改作業和實驗報告,畢業后培養他們在職直接攻博,這樣既提高了本科教學質量,同時也發現、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教學人才。他的這一培養教師的模式于1989年獲得優秀教學成果獎。
此外,申泮文還安排開展了無機合成、配位化學、生物無機化學3個方向的科研工作,開設了一整套質量較高的研究生學位課程,為教師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到1996年,南開大學無機化學學科脫穎而出,培養出教授19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導師7人,擁有在學博士、碩士50多位;建立起了新能源材料化學和應用化學兩個研究所,承擔“863計劃”和“973計劃”的多個研究項目,共取得國內外專利30項。
2008年,申泮文帶領的南開大學無機化學創新教學團隊,入選教育部、財政部批準的我國首批國家級教學團隊,成為化學教學領域的國家隊。如今他的團隊中有院士,有長江學者,還有國家級教學名師,先后獲得3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面對高校中漸盛的“重科研輕教學”風氣,申泮文如鯁在喉,經常在各種場合呼吁:“教師要在教學改革上多用力。”
人生的最后幾年,申泮文最關注的還是教學改革,他最后承擔的項目課題是關于“化學學科教育教學體系的改革”。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依舊不斷向前來探望的學校領導、同事和學生詢問教學改革的進展。
申泮文曾經這樣闡述他對化學這門古老學科的理解:“沒有一門科學能像化學這樣創造出新的物質,因此化學是一門創造新世界的科學。”申泮文教授在講課或演講中,經常與同學們互動,有問必答,有惑必解。他說:“我不喜歡那種鴉雀無聲的課堂。因為只有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濺出創新的火花!”
在人們眼中,申泮文一直是一個不保守、喜歡“趕時髦”的人。他80歲開始學電腦,90歲時在網上開通博客,成為我國年齡最大的網絡寫手。申泮文把博客當成“延伸出去的黑板”,學生們既是他的弟子,也是他的“粉絲”。2015年9月10日,正值我國第31個教師節,南開大學為申泮文舉行了一場特別的“生日會”,家人、朋友、同事、學生以及學校代表紛紛從全國各地趕來為先生祝壽。
由于身體原因,申泮文未能來到大會現場,他通過視頻向到場嘉賓表示感謝。他略微得意地說:“眼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在青島召開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而我是從1985年開始就在南開大學化學系開展了信息教育嘗試,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廣這項工作整整早了30年!”
作為化學教育家,申泮文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學習能力,還特別強調愛國主義教育。他認為,南開學校之所以培養了無數治國良才,是與南開精神密不可分的。他經常對學生說:“我經歷過抗日戰爭,深刻感受到愛國主義氛圍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申泮文是一位沒有出國留學、沒有博士學位的中科院資深院士,但是他積極創造條件讓青年師生出國深造,參加國內外各種形式的教學培訓和交流研討。他常對學生講:“科學技術沒有國界,可是科學家有祖國,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是為祖國人民謀福利”。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申泮 泮文 ,申 化學 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