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中國反貧困斗爭的偉大決戰

2017年08月14日 08:21 | 作者:陳二厚、王宇、何雨欣、林暉、姜偉超、郭強、范世輝、楊洪濤、龐明廣、潘林青、鄒欣媛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在臨洮的3年里,柴生芳轉如陀螺:

323個行政村他走遍281個,寫下29本工作日記;

偏遠貧困的茍家山村,到縣城來回需顛簸數小時,他去過11次;

臨洮縣貧困人口,從他來時的11萬人,減少為不到5萬人。

柴生芳走了。茍家山村村民從幾十公里外趕來,與萬人一同上街,為他送上最后一程。“縣長來我家11次,連一口水也沒喝過……”一位村民痛哭流涕。

李和林,四川南充市大林鎮李家壩村原村支書。查出胃癌晚期后,依然與死神競速般高強度工作,家里除了一臺21英寸的老式彩電,一貧如洗,英年52;

姜仕坤,貴州晴隆縣原縣委書記。從放牛娃成長起來,立下“只要縣里還有一個人沒有脫貧,我就不能休息”的誓言,但常年高負荷工作,卻最終讓這個硬漢倒下,年僅46;

蔣富安,四川美姑縣四峨吉村原第一書記,勞累猝死,告別26歲的青春。送別時,村民淚流滿面:“你不是說好今后有了娃,也要送到村里幼兒園么?”

……

2013至2016年間,120多名共產黨員犧牲在反貧困斗爭的決戰場上,用生命與付出鋪就百姓致富路。

烏江滾滾,在武陵山中逶迤蜿蜒。峽谷間,一艘艘小船正浮于江面,逆流而上。在村支書的帶領下,一口刀村的村民們帶著被條、豬油、斗篷……徹底搬離這座困住他們的大山;

六盤山下,定西在這場艱苦的鏖戰中,“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人”,走出了一條造血式扶貧新路;

呂梁山深處,一座座新村迎來易地扶貧搬遷的新主人,告別深山溝的鄉親們帶著希望開始建設他們的新生活。

……

不屈于命運,不甘于貧困,竭盡拼勁、韌勁和闖勁,以偉大的決戰標注民族精神的新高度

有一種精神叫“不屈”,推開甘肅定西扶貧開發紀念館的大門,它撲面而來。

定西,年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三成。不毛的土山、漫天的黃土和山坡上踟躕的放羊人,是人們最深的記憶。風沙吹了一年又一年,吹出人們臉上的皺紋溝壑一樣深。

難道這里的土地只能生長貧窮?

定西人不信!

干旱缺水,定西人就發明“水窖抗旱法”,截至目前,定西已挖了30多萬眼水窖;降雨少,小麥不行,就摸索種土豆,成了全國土豆三大主產區之一;冰雹多,地上莊稼常遭災,就種根莖類藥材,發展成全國中藥材種植、加工和交易的重要基地。

有一種信念叫“不甘”,它鼓舞著人們鉚足一股勁改天換地。

貴州省織金縣核桃寨地處群山深處,無路,背簍伴隨這里每一個人的人生。

娃娃在背簍里長大,又繼續背著背簍起早摸黑在大山里討生活。一條布滿腳印的山中小道,當地人走起路來大都是身子向山壁一側傾斜,脊背微拱,一手扶著土石樹木,一手反背在后,托著背簍,抬頭望向前方——這個姿勢仿佛成了歷史的定格。

背簍太小,裝得下幾口人的生計,卻裝不下一家人的幸福。山里的好東西運不出去,山外的好日子也背不進來。村民好不容易喂大的豬,準備趕到山下賣個好價錢,常常還沒等趕出山,豬便累死在半路。老人對年輕人經常說的就是“有本事就出去別回來”。

村里出去的年輕人還是回來了。2011年春節,一個叫楊文學的青年揣著在貴陽用背簍掙下的13萬元,回來裝修新房。酒菜擺好,楊文學招呼大伙兒坐下來“擺龍門陣”:

“從小當‘背簍’,背了10多年,還是這么窮!”

“外面的路這么好,什么時候咱這也能有路?”

“難!怕是這輩子等不到了。”

……

你一言,我一語,幾杯米酒下肚,愁云籠罩心頭。

楊文學“騰”地站了起來:“不修房了,錢拿來修路,誰愿一起干?”

“干,再苦再難也要刨出一條路來!”飯桌上的人先是一愣,然后異口同聲。

無路難,開路更難。熱火朝天地干了兩個月,毛路還沒見影兒,沒錢了。寨子里22名年輕人湊在一起喝了頓酒,第二天背上背簍再次出發“闖貴陽”,發誓“背條大路回故鄉”。

楊文學們背簍籌錢時,“背簍哥修路”的故事在十里八鄉傳開來。人們被這些年輕人的夢想深深感動著:有捐錢的,有捐砂石的,寨子里越來越多在外地打工的人回來出工出力……

一千多個日夜,抹平了最后一塊水泥,一條緊貼懸崖、跨越河谷、穿寨入戶的兩公里連寨路竣工了。

一通百通,核桃寨的“小康路”越來越寬。通路兩年多來,寨子里蓋了30棟新房。當年當“背簍”的年輕人放下背簍回來搞起了養殖和特色種植,產業已成規模。

脫貧有多難,這片熱土上的人就有多拼。

楊文學們“背”出一條路的脫貧故事,在千里之外的定西、井岡山、秦巴山區,在全國每一個貧困角落上演著,一條條脫貧致富的新路正不斷在人們的腳下伸向遠方——

30多年前,定西頂著脫貧的巨大問號;30多年后,定西人把這個問號變成了巨大的驚嘆號:貧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萬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37萬人,貧困面從78%下降到14%,農民人均純收入從當初的105元提高到2016年的5854元。

90年前,井岡山的鄉親們手捧著分田地后收獲的玉米,唱著《十送紅軍》送親人;90年后,井岡山全市4000多貧困戶靠著自強不息的精神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快頂不住時,就躲在屋里哭一場,哭完后,繼續干活。”回憶起自己的脫貧路,井岡山荷花鄉高隴村49歲的村民梁清香感慨萬千。她身后,竹林掩映中的三層小樓格外引人注目。蓋起這房子,她用了12年。

丈夫截癱、公婆多病、兒女年幼,她從不叫一聲苦,從下地種田上山種樹,到養豬養牛,靠自己的雙手一點點改變著貧困的現狀……

每一個貧困戶,都有一個自己的戰場。

“寧愿苦戰,不愿苦熬”。這是一幅寫在籬笆墻上的標語,字跡歪歪斜斜,卻振奮人心。

“為啥想到寫這幅標語?”

“為栽花椒樹,去年我在山坡上砍荒,到處是荊棘,雙手流了很多血。但是,要想脫貧就不能當懶人。種花椒樹跟紅軍打仗一樣,剩我一個人也要打贏。所以我在墻壁上寫了這八個字。”四川省通江縣柳林村貧困戶李國芝說。

柳林村,位于秦巴山區深處的一座山頂上,山下是通江縣兩河口鄉。1932年,紅四方面軍挺進四川占領兩河口,邁出了創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步。

“寧愿苦戰,不愿苦熬”。這是當年革命精神的繼承,是今天反貧困戰場上人民群眾的堅守。

改革是重錘。與貧困斗,唯改革者贏,唯改革者進

王洪梅,河南省滑縣大子廂后街村黨支部書記。

2016年12月12日,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今天有點陰冷,人們仍然熱火朝天地在村里葡萄園干活,一座座現代化的葡萄大棚慢慢露出了雛形。這一切,都源于村里搞土地流轉……60歲的王長發土地流轉了,還長期在葡萄園打工,一年能掙近2萬元。村民高興,我心中也是美滋滋的。”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貧困 脫貧 中國 扶貧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 | 综合国产精品2021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国内自拍 |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网站 | 午夜中文乱码福利 | 一区二区三区殴美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