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青藏民藝行走
編者按:為組織開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編纂好《中國民間工藝集成》等項目,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團隊于7月赴青海、西藏進行民族民間工藝調研,走訪了十幾個縣區,拜訪了30多位民間藝人。本刊邀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開設“青藏民藝行走”連載專欄,撰寫系列文章講述藏族民間工藝的特色和故事。
尕羊的藏文書法
這幾年到藏區調研,隨處可見水瑪尼、山瑪尼瑪尼堆上雕刻的文字,感受到藏族文字的神秘和傳承。那些字跡規整的書寫刻畫來自藏族的平民百姓,剛勁有力,水流運行,既是線條造型的藝術,也表達了人們深植于心的信仰,體現了一種堅守和虔誠,具有信息傳播、文化凝練和藝術美的意義。
近日我們走訪了藏文書法之鄉青海省玉樹州囊謙縣尕羊鄉,觀摩了藏文書法展覽和書法創作,詳細了解藏文書法在當地的傳承情況,更深刻地感受到藏文書法的獨特魅力。
尕羊鄉位于囊謙縣西南部,地處玉樹州與西藏昌都邊界地帶,是囊謙縣最偏遠的一個鄉,當地優質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環境孕育了獨特的藏文字體派系。其中歷史久遠且獨一無二的傳承書體有“噶瑪噶直”“噶舉噶薩”“噶舉扎直”三種。得益于歷代藏文書法的傳承,尕羊鄉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個性特征的藏族書法藝術。
藏文書法是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藏文字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紀象雄王朝,苯教創始人敦巴辛繞在達斯苯益體的基礎上整理和創作60多種字體。據文獻所考,藏文字以象雄文字為基礎,公元7世紀初在吐蕃藏王松贊干布時期產生梵文、粟特文字與藏語言相融合的藏文字,先后創作了60種藏族書寫字體。
作為藏族書寫文化,藏文書法曾經是抄寫經文、傳播佛教文化的主要載體,藏文的書寫因此被看得十分神圣,形成了視文字為神圣的民族心理共識,這也使得藏文書法在發展中得到崇敬和虔誠對待,形成了端正、大方、流暢、遒勁、氣勢堅毅的形式特點和意蘊。與此同時,藏族豐富的文化生活離不開藏文的書寫,藏藥、唐卡、服飾、建筑裝飾等藏族文化蘊含于生活方式中,藏文書法因此也深化了規范、實用和富有裝飾性的特點。如今,由于印刷術普及,手工抄寫經文等不同程度為機器印刷取代,但藏文書寫也進一步發展成獨特的書法藝術,為大家所認同。
藏文書法的特色與書寫工具和材料緊密相關,形成了獨特的形式美感。所使用的竹筆按照形狀的不同,分為圓竹筆和三棱竹筆等不同類型,以滿足字體需要。由于后世藏族唐卡畫顏料制作技藝的發展,藏文書法的顏料從單一的墨發展到紅、藍、黃、白、灰、褐等多種書寫顏料,其中最為出名的藏文八寶墨是用金、銀、珍珠、珊瑚、百海螺、紅樹汁、朱砂、綠松石等珍貴材料研磨而成,極富藏文化的審美特征。現在的藏文書法開始借鑒漢字書法的毛筆書寫工具,在字體上形成了不同風格樣式。
如今,國家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藏文書法普及、傳承和發展形勢很好,藏區有越來越多的藏文書法愛好者,幾乎每年都舉辦書法比賽和展覽,據說這在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調研中我們了解到,在尕羊鄉,藏族著名書法藝術家密南仁波切為弘揚藏族書法文化,得到了囊謙縣文化局、囊謙縣民政局的批準,于2014年組建成立了民間書法協會,帶動當地書法愛好者參加培訓、展覽、比賽,并對藏文書法藝術書體進行整理與歸類,展開了藏文書法的創作與傳承。如今的尕羊鄉已發展成為“玉樹藏文書法之鄉”,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詣的藏文書法傳承者和愛好者。
藏文書法就像藏族民眾心靈的符碼,書寫心靈深處的領悟,抒發虔誠的情懷。作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藏文書法是一種生活與美的創造,詮釋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我們文化凝聚與傳承的紐帶。
香達藏族古法造紙
在青海玉樹期間,我們調研了囊謙縣香達鄉的藏族古法造紙,走訪了年輕的傳承人阿多,了解這一曾在歷史上發揮重要文化傳播作用的造紙技藝。
走進阿多的造紙作坊,狼毒花青澀的氣味撲面而來。囊謙縣香達藏紙工藝以當地野生植物狼毒花的根莖為主要原料,摻以當地植物染料,形成白色、褐色、黑色等藏紙。據說狼毒花的草根有毒,毒性極強,但莖稈綿柔,一方面,以之為原料的手工古法造紙保證了抄寫和印制的藏族經書常年不腐,不被蟲蛀,久藏不壞,而且柔軟性好,疊后不留折痕,質地堅韌;另一方面,狼毒花是一種草原有害植物,制造藏紙拔除的過程不同于化學法除草,保護了高原生態。因此,狼毒根的維持性既決定了藏紙手工技藝在短時期內仍不可能被工業技術所替代,傳承古法造紙技藝極具必要性,且具有生態保護意義;同時,制作過程中,狼毒根的毒性對人體有一定傷害,導致很少有人愿意從事這個行業。古往今來,我們的民間工藝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物盡其用,作為人民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總結,具有極強的生態適應性,但有的材料本身有時也給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帶來悖論影響,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發展。
在素有三江源之稱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藏族古法造紙有深厚基礎。相傳囊謙縣香達藏紙手工制作技藝是在第四代囊謙王寨吾曲吉江才時期所創,公元1300年前,帝西日巴尕布的徒弟宗哇雷美多杰投拜上師后,在香達鎮格榮灘上修建了一座大經堂,其中有一位著名的工匠學者扎西扎巴的弟子安居·曲扎西。為了經堂內收藏經文,他廣泛吸收其他地區的造紙技藝,發明了藏黑紙、藏藥紙等紙品,香達藏紙遂在囊謙縣一帶傳承下來。
囊謙縣香達藏紙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4個步驟:第一步選料,選擇20年的狼毒草根莖作為造紙原料,將草根外皮脫去,去除里面的黃心,取出白色的部分撕成細條晾干備用;第二步紙漿制作,將選好的狼毒草根搗碎,放入鍋中沸煮幾小時,反復砸碎,再將原料倒進酥油茶桶中反復攪拌搗做紙漿;第三步澆紙,將加工好的紙漿按順序澆入木框繃制的紙框,用手晃動以使紙漿均勻地分布于框中;第四步晾曬,將紙框從水池里慢慢抬高,讓水從中滲出,紙漿均勻地鋪在紙框上,斜放于陰涼處自然晾干;最后將紙從紙框取下,用石頭打磨紙面使其平整光滑,就可以使用書寫了。可以說,造紙工藝的每一個步驟,都反映了當時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物質生活條件,具有醇厚的人文氣息,飽含文化記憶,凝聚了民間造物的智慧和傳統文化內涵。
歷史上,藏紙普遍用于抄寫經書、卷宗以及各種各類文獻古籍,甚至用于鈔票的印制。其質地厚實,具有延展性,適合藏文竹筆書寫,且防蛀防腐,很多用藏紙印制的文史經典、古籍文獻歷經千年完好無損。因此,傳統藏紙工藝不僅有利于藏文古籍文獻的收藏、傳播和研究,而且以藏紙為載體滲透到生活的各方面,成為社會文化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手工制作的藏紙已不再是印制和抄寫經書的必需品,人們更多將之作為紙文化進行研究,或用于書畫創作,體現出新的人文價值。
據阿多介紹,香達藏紙手工造紙是藏民族造紙獨特技藝,上世紀曾一度幾近絕跡,上世紀80年代到新世紀以來斷斷續續發展,還是有失傳的危機。從2009年開始,阿多繼承了父親的造紙手藝,希望把這種古老的制紙技藝傳承下去。如今已經8年多了,由于材料有毒,產量較低、價格較高,市場定位不夠明確、銷售渠道不暢,還存在不少困難。民間藝人的生存現狀帶給我們不少深層的思考,從現實的生活和發展來看,在原汁原味傳承的同時,還要進一步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社會認同,包括開拓書法繪畫材料用紙等多元的文化產品形態,在文化結合中尋找出路,只要有用途,就能夠使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藏族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藏紙是重要的文化載體。當我們翻閱這些布滿塵土、字跡卻雋秀清晰的經書時,如同打開塵封的記憶,體會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奔騰不息的歷史文化。希望香達藏紙手工造紙技藝能夠立足當下,傳承發展下去。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編輯:楊嵐
關鍵詞:青藏民藝行走 青藏民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