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很黨派 很黨派
建軍90周年
講一講,民盟和人民軍隊的親密往事90年以來,有很多民盟前輩和人民軍隊有著親密的關系
講講民盟和人民軍隊的親密往事
今天是八一建軍節,前兩天建軍90周年閱兵大家看了嗎?
小編是全程觀看了直播的,在看著一個個方隊出現在屏幕中,小編不禁想到,人民解放軍建軍90年以來,有很多民盟前輩和人民軍隊也是有著親密關系的,趁著節日,小編就給大家講幾個民盟和人民軍隊的親密往事。
丁善德:用音符演繹“紅軍精神”
1958年春,47歲的丁善德,響應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的號召,創作革命歷史題材的交響樂。他計劃以“長征”為主題,寫出一部深沉而激昂的交響曲,向世人展現中國紅軍的英雄氣概。
挑起了創作長征主題交響曲的重擔,丁善德就開始了采風的征程——重走長征路。1958年10月,丁善德和施詠康、黎英海兩位音樂家出發,先后去了江西瑞金、井岡山、貴州遵義與四川、陜西等地,為交響曲創作積累素材。
采風時的丁善德非常細心,有長征遺跡的地方,他一定到訪;和老紅軍有關的故事,他一定追問。從瑞金走到井岡山時,三年大饑荒已經開始,丁善德在筆記中這樣寫著:“井岡山的經濟情況比較困難。每天只吃兩餐,商店里也買不到餅干之類的食品。”即便這樣,他還把當年毛主席工作、挑水的地方全部走遍,還找到了井岡山附近永新縣的“老紅軍鋼鐵廠”。“這里有很多參加過長征的老同志!有的擔任過連長,有的擔任過偵察兵、司號員。”丁善德的筆端透露出他激動的心情,“我們訪問了好幾位同志,聽他們講怎樣飛奪瀘定橋,怎樣艱難地爬雪山、過草地,怎樣指揮戰斗,怎樣進行偵察。”
丁善德前后采風多次,每次采風回來都會專心創作。當時,丁善德還出任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和作曲系主任,白天要工作,晚上下班回家,坐在鋼琴前,把采風時積累的素材攤開,看一會兒,彈上幾句,看一會兒,再彈上幾句……
1964年版《長征交響曲》總譜
這些經歷豐富的采風,還讓丁善德在創作中下決心突破交響曲的一般形制。交響樂通常由固定的四個樂章組成,但丁善德決定用五個樂章來表現長征,分別是《踏上征途》《紅軍,各族人民的親人》《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和《勝利會師》,也對應了長征途中最典型的五段史實。從踏出采風的第一步,到完成《長征交響曲》第五樂章的最后一個音符,丁善德用了3年時間。
陸詒:用文字傳播“延安聲音”
著名作家夏衍曾說:“抗日戰爭時期有三位出色的新聞記者,這就是范長江、孟秋江和陸詒。”
1937年12月1日,陸詒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的幫助和安排下,搭乘由西安開往延安裝運新聞紙的大卡車,和一群奔赴延安的愛國青年們冒著風雪高唱救亡歌曲,向著延安進發。12月5日,他應約到鳳凰嶺采訪了毛澤東。
他在延安于12月6日即向《大公報》寄出了他的這篇訪問記,12月中旬在《大公報》上即刊登了題為“毛澤東談抗戰前途”的通訊報道(陜北通訊之一)。他記錄了毛澤東對于目前中國抗戰形勢的分析:
從上海、太原等地失守后,不容諱言的,我們在抗戰的軍事上,受了相當的挫折。但在各個戰場的挫折中,使我們獲得了最可寶貴的偉大的教訓。這教訓是什么?就是我們這次民族抗戰,雖然是革命性的,但它的革命性還不完全。我們參戰的地域,雖然是全國性的,這是自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以來未有的好現象,但參戰的成分,卻不是全國性的,最大的缺憾是尚未動員全國人民到抗戰中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而不帶群眾性,是必然要遭遇失敗的!
此外,以往各個戰場上所采用的戰略戰術,犯了‘專守防御’的錯誤。軍事上戰略戰術的基本原則,是保護自己,消滅敵人。因此,我們要設法減低敵人優勢武器之運用,避實就虛,擊中敵人致命的弱點。敵人在每次戰斗中,采用迂回及中央突破戰略,我們便不能專門著重在‘單純防御’,死守正面,使敵人恰恰施展其優勢武器,而集中擊破我們正面。必要的陣地和城市,我們當然要守,但主要的還是我們的‘防御’,還要在配合上對側翼或敵人后方作迅雷不及掩耳的攻擊,要以獨立自主的運動戰來殲滅敵人。
從這篇文章中不難看出,這是毛主席最初的“論持久戰”的思想的雛形。這也是陸詒在采訪報道中第一次將毛主席的 《論持久戰》的主要思想報道給全國人民,傳播了“延安的聲音”。
1938年,《新華日報》社負責人(中排左四為王明、后排左三為博古,中排右三為潘梓年)歡迎徐州突圍的戰地記者范長江(右一)、陸詒(右三)、黃薇(右五)等從前線歸來
之后,陸詒先后到太行山、晉察冀和平西等抗日根據地采訪,訪問過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賀龍等將領,寫了大量的新聞通訊,宣傳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和八路軍在華北敵后英勇打擊敵寇的光輝業績。
期間,陸詒曾三次采訪彭德懷,第一次是在延安的窯洞,談了游擊戰動員組織了群眾,讓人民武裝在戰火中鍛煉、壯大起來;第二次是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談到了抗戰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談到了堅持華北抗戰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第三次是在八路軍華北抗日前線總指揮部,談了晉東南的抗戰形勢。有趣的是,這三次采訪,陸詒的身份也有不同的變化,第一次他在《大公報》,第二次他在《新華日報》,第三次他則是在《新華日報》華北版。
而在1939年陸詒在一二〇師師部采訪賀龍時,賀龍還和他交換了相機,從他《豪邁風趣的賀龍》一文中可以看到,交換相機后的1939年年底,他收到了一封賀龍的親筆信,信中還附有一張賀龍簽名的在前線指揮作戰的珍貴照片。
黃耀曾:用智慧為導彈增添“翅膀”
說起“兩彈一星”,它與咱們上海民盟也有不解之緣,這里要說的就是黃耀曾院士。
黃耀曾主要從事有機合成化學的研究,但同時涉及多環化合物化學、氯化學以及金屬有機化學。他在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對于接受國防任務是全力以赴的。有幾件他最興奮的事。一次張勁夫、錢學森來到有機所,提出要把元素氟的車間建立起來,因為當時希望發射液氫、液氟火箭,而中國已有了一般的火箭推進劑。
這是一項重要的國防任務。黃耀曾和戴行義等先在上海化工研究院,后在有機所的實驗廠建立元素氟車間。雖然以后計劃改變,但是這個車間的建立對以后氟油任務的完成影響很大。因為當時蘇聯專家已撤走,分離同位素用的全氟潤滑油等關鍵材料也已運走,中國科研人員只好自己干。由于這項工作以及萃取劑、離子交換樹脂等工作受到有關部門很高的評價。在一次全院大會上,錢三強把有機所黨委副書記和黃耀曾擁抱起來,說感謝有機所的工作,使中國原子彈的爆炸提前了一年。這是使黃耀曾興奮不已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是研制新一代核武器所需特殊炸藥的問題。有機所當時參予承擔這一任務,在黃耀曾領導下,有40多位同志與西安、蘭州有關研究所協作,干了3年多時間。當時有幾個方案在另外幾個單位同時進行,研制出來的產品要經過嚴格考核,考評的項目很多。最后蘭州化學物理所與有機所的方案被選上了。這個方案以后正式在武器上得到實際應用。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民盟 人民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