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特色小鎮建設切忌一哄而上、急功近利
“特色小鎮”是面向未來的新產業生態和成長空間,融合了產業轉型升級、文化資源挖掘、旅游品牌打造等功能,是傳承傳播文化和推進城鄉統籌的平臺,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涵。以江蘇為例,其自古以來就是富庶之地,城鎮化水平全國領先,“特色小鎮”建設將成為江蘇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又一契機,為區域協調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要達到2020年江蘇城鎮化率72%的目標,要完成建設100個“特色小鎮”的目標,需要從政策上進一步加強特色小鎮建設指引和扶持。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建設過程中,務必要不圖虛名、找準特色、有所創新,如急功近利,一味爭先恐后,很可能欲速則不達。江蘇建設“特色小鎮”有諸多不利因素:一是外向型經濟發達,重工業化程度高,主要承載經濟功能而對宜居、生態等功能不夠重視,化學化工等基礎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等占比很高,消費性工業相對較少。二是蘇南蘇中蘇北差異大,公共服務不均等,經濟發展呈現顯著的由南到北的梯度發展態勢,由此造成公共服務存在較大差異。三是開發區建設在城鎮化進程中占主導地位,各種資源和市場要素,在大城市的集聚程度較高,而小城鎮的發展相對比較弱勢。四是小城鎮建設特色產業載體功能欠缺,缺乏對特色產業載體和轉型升級功能的要求和規劃。
“特色小鎮”建設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產業問題,要根據特色小鎮建設的途徑和要求,規劃好、建設好、營運好特色產業。不能只注重“名”,一哄而上、你爭我搶一頂“帽子”、一個“頭銜”,更需要注重“實”,聚合資源、謀劃項目、提升產業。建議:
一要規劃引領,品質為先。聯動編制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三化驅動”,項目、資金、人才“三方落實”的建設規劃,力求“特色小鎮”精而美,避免出現“千鎮一面”。
二要產業引領,特色為重。應深度挖掘江蘇特色地域文化,因地制宜與特色產業結合起來,打造具有差異性的區域特色品牌,保持特色小鎮的經濟活力。特色小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動力機制是企業的成長和持續的轉型升級。特色小鎮的主體是企業,沒有企業的持續創新發展,小鎮建設很容易陷入一陣風似的房地產開發的漩渦。
三要生態引領,民生為本。要突出生態環境建設與宜居環境的營造,對為解決高端創業人群對空間與文化環境的需求,創造良好工作、生活、休閑、學習和日常消費環境,形成安居樂業的生活體系,真正達到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目的。
(作者系江蘇省無錫市政協副秘書長、民建無錫市委副主委)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建設 特色 小鎮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