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剛柔并濟———臺灣垃圾分類啟示

2017年07月24日 17:48 | 作者:楊朝清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垃圾分類作為垃圾回收處理的第一道關口,不僅能夠減少焚燒、填埋垃圾的數量,保護環境,還能夠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再利用,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是垃圾分類在我國提倡多年,很多地方實行得不太理想,垃圾越來越多,“垃圾圍城”已成為一種尷尬的現實。

就此,筆者想談談前不久去臺灣旅行的一些見聞和思考。

在臺灣,筆者所到之處,街道干干凈凈,基本上看不到大街小巷垃圾遍地或者垃圾堆放的現象。在桃園市逛街時筆者遇到一件“怪事”,在大陸城市路邊隨處可見的垃圾桶難覓蹤跡,只好將垃圾拿在手上,最后在乘坐公交車的地方才找到垃圾桶。

向臺灣友人一打聽,才知道臺灣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實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小區內不設垃圾桶、垃圾箱、密閉式清潔站等生活垃圾暫存和中轉設施,每個平民百姓都是垃圾處理的第一責任人,必須在家里將普通垃圾、可回收垃圾與廚余垃圾分開,不分開則會被拒收或被處罰。正是因為有了這項政策,現在臺灣“垃圾分類”蔚然成風,城市面貌大為改觀。

剛———立法保證垃圾分類

現在我們走在城市街道上,最厭惡的就是垃圾遍地、垃圾成堆,特別是夏季,大量垃圾堆放處理不及時,會臭氣熏天。這種現象不僅在中小城鎮存在,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同樣存在。其實,“垃圾分類”蔚然成風,臺灣也經歷了“數十年磨一劍”。上世紀80年代,臺灣經濟高速發展,百姓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同時,生活垃圾也爆發式增長,“垃圾大戰”和“垃圾圍城”同樣困擾著臺灣社會。

起初,臺灣也是采取焚燒和填埋的方式處理垃圾,但是處理能力有限,而且會再次污染環境。一些專家還發現,垃圾當中很多都是可利用資源,如果加以有效回收,不僅可以實現生活垃圾源頭減量,還能讓廢舊資源再生利用。

誰來回收是個問題。當時的社會共識是誰污染誰回收,可是扔在路上、漂在河里的一個飲料瓶如何認定是誰扔的?經過一番爭論,形成了比較一致的意見——找不到扔飲料瓶的人,可以找到制造或者進口飲料瓶的人。

編輯:梁霄

01 02

關鍵詞:剛柔并濟 臺灣 垃圾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91精品在线 | 久久国产这里有精品 |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 又大又黄又爽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