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連片特困區的“中國式扶貧”
易地搬遷:新水土養起一方人
在四川大涼山深處,彝族自治州雷波縣汶水鎮銅廠溝村村民蘇取強幾個月前搬進了新房子。
這棟兩層小樓,面積有120多平方米,有獨立的衛生間和廚房。電飯煲、洗衣機、電視機,這些家電蘇取強都是第一次用。
就在一年前,蘇取強一家人還住在大涼山上的土坯房,屋子中間架著一口鍋,生火做飯時煙氣嗆人。受惠于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區易地扶貧搬遷,蘇取強一家人自籌不超過1萬元,就搬進了新家園。
在西藏昌都市達修天津新村,44歲的丁增繞吉也在去年年底搬進了90多平方米的亮堂房子。過去種青稞、養牦牛,一年才收入2000多元錢。如今新房靠近公路,他買來貨車跑運輸,一天就能掙200多元。村里還計劃建幼兒園,孩子們讀完幼兒園,可以到鄰村讀小學到三年級。
數據顯示,西藏去年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投資逾40億元,已搬遷入住3萬余人。在全國,去年易地扶貧搬遷人口超過240萬,今年,這一數字有望達到340萬。
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問題很難就地解決。對此,《“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方案》提出了5年搬遷約1000萬貧困人口的目標,搬遷數量在中外歷史上前所未有。
中國農業大學農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易地搬遷、到新的地方去發展生產重建家園,是解決扶貧攻堅中最困難的一部分人口的有效手段。同時,政府也要加大扶持力度,既解決生產問題,也兼顧情感需求。
生態補償:加大“造血”拒絕返貧
清晨6時,江西省安遠縣三百山護林員龔隆壽穿著迷彩服、蹬著解放鞋、拿著電喇叭,開始了一天巡山護林的工作。他自帶干糧當午飯,渴了就喝山溪水,一天能走30多里,37年走了十多萬公里、走壞100多雙鞋。
“只要能走得動,就要繼續把東江源頭的山林保護好?!饼徛壅f。
為保護好香港同胞的飲用水源東江源,安遠縣精心呵護東江源頭的生態環境。而作為補償,2016年,江西給安遠縣下達流域生態補償資金9973萬元,預撥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首批獎勵補償資金8660萬元。
在14個連片特困地區中,有不少地方既是貧困地區,也是重點生態功能區或自然保護區,還是少數民族群眾聚居區。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劉桂環認為,長期以來,生態脆弱貧困地區脫貧工作的深度、廣度、力度和精準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部“輸血量”的多少。一旦輸血停止,很容易造成返貧,缺乏有效的造血功能。
為此,很多貧困地區結合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加大“造血型”生態保護補償力度,探索生態脫貧的新途徑。
例如,甘肅省提出,“十三五”期間對生存環境惡劣、退化嚴重、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養區的草原,實行禁牧封育。在禁牧區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將根據載畜能力,實施草畜平衡管理,對完成年度減畜任務的農牧戶給予草畜平衡獎勵。
貴州省在赤水河、烏江等流域全面推行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態補償等制度,累計籌集生態補償資金2.5億元,有效調動了各方主體履行環境責任的積極性。
劉桂環認為,生態補償脫貧能夠解決貧困地區生態工程建設資金不足、貧困人口因保護生態環境收入不高的問題,確保這些貧困地區生態屏障功能穩定。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特困 生態 連片 貧困 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