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杭州相親角:有紙條上寫我家是拆遷戶 鼠牛謝絕
為兒子找對象,老兩口跑了7年相親會
劉阿姨和劉叔叔的兒子是2014年結婚的,在此之前的7年里,老兩口一到周末就會去萬松書院的相親會。
10年前,小劉27歲。典型的理工男,在一家國企做工程師,同學朋友也陸續給他介紹過女孩,但都沒有結果。小劉并不著急,劉阿姨卻著急上火。“年紀是不大,但這事要重視起來了,找到合適的需要時間,兩人認識后相處也要一兩年,這樣最快結婚也要30歲了,當然不能再拖下去了。”
2007年,劉阿姨在報紙上看到萬松書院每周六上午都會有相親會,她想著不如去試一試。
從她住的地方到萬松書院,坐公交差不多40分鐘,周六早上,老兩口常常7點多出發,8點左右到。
“那個時候,相親現場是在萬松書院里面,人也不算多。”劉阿姨家里現在還留著當年給兒子相親用的小紙板,上面用筆寫著性別,出生年月、職業、學歷這些基本信息。最下面一行是對女孩的要求:本科以上學歷,有穩定的工作。
劉叔叔印象中,最開始,紙條上的內容都比較簡單,都是一些基礎信息,“至于房子、年收入這些物質要求,當年很少看到。”
掛出小紙板后,劉叔叔也會溜達著去看看其他女孩子的信息。“如果遇到覺得合適的,會和對方再聊得稍微細一點,比如孩子是哪個學校畢業的,工作單位在哪個地方,具體做什么工作之類的。”因為年輕時就走南闖北,在南方和北方都生活過,劉叔叔說,他們對地域沒有要求,覺得哪里人都可以。
“我們來相親會之前自己也商量過,有些條件是必須的,比如年齡,要差不多,最多相差四五歲,另外就是一定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換句話說,就是能自食其力,這樣的女孩子性格也會比較獨立,不會太嬌氣。至于工資是多是少,那要看兩人相處之后,如果少,但他們自己能接受,以后日子就過清苦點也沒什么,如果收入不錯,那當然更好。”劉叔叔一直強調,“我倆覺得關鍵是看人,因為我們去就是為了找人,不是只盯著外在的條件。”
劉阿姨準備給兒子相親前,就準備了一套獨立婚房,但在相親會現場,她很少提及,對方如果問是否有房子,她也只是說肯定能保證基本的生活。
“前面兩年其實還好,到后來,問房產、問收入的父母越來越多,甚至還有人開口第一句就問,有沒有房子,房子多大,還表示如果這個不先說清楚,其他都免談。”
劉叔叔回想了一下,7年相親會跑下來,房子的確是個繞不過的坎。“女孩子的父母最關心的還是這個,只不過有些人在問了其他信息后,會委婉地問一下;有的可能就比較直接。”而作為男方的父母,他們最在意的則是這個女孩子是否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這樣下來,每個周六,劉阿姨兩人能收集六七張女孩子的小紙條,帶回家給小劉選。對于父母去相親會,小劉一開始內心是比較拒絕的。“我們也沒瞞他,能看得出他很別扭。”劉叔叔說,“但也沒強烈反對,可是并不積極。”
編輯:梁霄
關鍵詞:杭州 相親角 拆遷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