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香港都市夾縫中的藝術村

2017年07月13日 14:59 | 作者:黎諾瑤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屠宰場演變成特色藝術村

另一個由政府古建筑活化而成的藝術區,是位于九龍馬頭角的“牛棚藝術村”。其前身是政府管轄下的牛只中央屠宰中心及牲畜檢疫站,建于1908年,于1999年8月停業,并分成多個單位租給本地藝術家,繼而慢慢演變成牛棚藝術村。進駐牛棚的藝術團體,大多是香港民間有份量的、較有實力的大型藝術團體,當中以裝置藝術和小劇場為主。

“伙炭”展覽

牛棚藝術村的最大特色是采用紅磚建成,具有西方20世紀初的市集特色,它沿用西方市場的布局,是香港僅存的同類歷史建筑群,被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列為三級歷史建筑。整個牛棚布滿長長的水泥槽,乃是當時喂牛的飲食槽,而槽底的鐵鏈及鐵環,至今仍然可見。

環繞藝術村的中庭有五座紅磚平房。每座平房外部皆有鑄鐵柱支撐,現全部涂上黑色,與紅磚形成強烈對比。紅磚房的外墻種滿攀藤植物,使周圍氣氛倍添文化藝術氣息。在這樣的歷史建筑里,各藝術團體均定時舉行展覽、表演、工作坊和藝術家分享會等活動,吸引不少市民前往接觸當代藝術。

為都市留下文化綠洲

無論是火炭、觀塘等利用舊建筑群后出現的聚落,還是聚合于政府物業的混合式藝術村、私人資助的藝術村,或者是由志愿團體營運的藝術村,最大的意義在于給經濟條件稍遜以及新晉的藝術家一個落腳點,提供機會給有志于文創產業的人士。

一個城市需要發展高增值的文化消費空間,也要關注中小型創意工作者的生存空間。就香港目前的幾類文創區,有學者指出,牛棚有著發展為藝術村的先天優勢。視覺藝術家李國泉認為,牛棚是香港目前環境最好的藝術村,若能好好發展,必能成為香港文創區代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譚偉平接受采訪時表示,海岸沿線的博物館群串連起的文化路線,也有空間發展成香港將來的文化藝術地標。

有人認為文創區在亞洲出路不多,而且開始出現商業化的現象,譚偉平表示:“避免使同一類型的藝術模式獨大,才能有持續發展。”在全世界都有“商業化”發展傾向的前提下,他建議文創區可嘗試制定新舊租戶的輪替機制,借此吸納不同形式的藝術生態,“文化的多元發展及選擇才能平衡商業的單一化。”

香港文創區普遍接近民居,與社區關系緊密,譚偉平認為這好比都市夾縫中的烏托邦,有助推動整個社區的藝術發展。在租金高昂、每棟建筑均以經濟效益為上的社會環境下,這種活化老舊建筑的文化工程,不但為藝術家們提供生存空間,為香港文創產業發展保留了生產的途徑,亦是為城市騰出一塊讓人吸氧的綠洲。


編輯:楊嵐

1 2

關鍵詞:香港都市夾縫中的藝術村 夾縫中的藝術村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色爱综合精品一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一本在线中文字幕 |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 中文字幕日本视频高清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