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腳下,稻香湖畔,研究所內綠樹成蔭,與秀美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就在考察的前幾天,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召開,主題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閉幕會前,華為公司應邀作了題為《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華為的制度創新和理念創新》的學習講座。
來到華為,究竟想考察什么?學習什么?思考什么?
“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創新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此次考察,正是結合全國政協常委會議和學習講座,深入實地,了解華為公司在制度、研發、理念等方面的創新實踐,從而更好地為科技創新與經濟轉型發展建言
獻策。”考察中,盧展工多次點明來意。
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華為公司成立于1987年,從深圳南油的一個家屬院里以2.1萬元起家,到如今發展成為擁有18萬員工,業務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銷售額達到5216億元的世界500強公司。回顧華為30年的發展歷史,零距離接觸企業最新的通信技術及互聯網產品,考察組在感嘆之余,也從中看到了千萬個中國創新型企業在時代洪流中奮進圖強的縮影,而他們的發展,正是得益于我國改革開放的大環境。
走進位于研究所一層的展示中心,人性化的場景設計,現代氣息濃厚的裝飾,充滿科技感的燈光,給考察組帶來了全新感官體驗。在詳細聽取了工作人員的介紹,并現場參觀了智慧公共服務、先進應急通訊、數字化通訊業務、運維運營、IT基礎設施等多方面的動態展示后,委員們頻頻點頭稱贊。
對于考察組最關心的人才問題,工作人員介紹:北京研究所擁有9000多位工程師,其中有1000多人負責華為消費者業務各類產品的設計、開發和測試工作。
“華為這些最尖端的技術和最前沿的解決方案,正是由人才所支撐,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啊。”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駐會副主任陳惠豐的話道出了委員們的心聲。“國以才立,業以才興”,委員們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腳點,不能僅僅放在生產端提供“物”的產品,也要關注背后的“人”這一生產供給的主體。深化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系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國際競爭力,而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也是企業不斷壯大、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按照創新規律培養和吸引人才,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促進一切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
“這款手機是什么系列?”“這款手機目前銷量如何?”來到華為手機展臺,委員們饒有興趣地詢問起來。
“這是我們的最新款P10,這邊還有Mate系列、榮耀系列、nova系列,都非常受市場歡迎。”
“我現在用的就是華為的手機呢。”不知誰說了一句,引得委員們會心一笑。
2016年,華為智能手機發貨量達1.39億臺,在全球市場份額排名第三。成績得來不易,委員們深知,要持續保持市場優勢,成為“領跑者”,除了堅持品質以外,更要在研發上苦下功夫。
“華為每年將銷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發,而且我們的員工中有45%從事創新、研究與開發。”工作人員的介紹讓委員們深感欣慰。對任何一家科技創新型企業而言,一項關鍵技術從開發到成熟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這要求企業必須要有戰略定力,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長期投入,才有可能厚積薄發,做到世界領先,正如華為所堅持的“力出一孔”。
如何進一步提高企業開拓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委員們的感受是相同的,要從國家層面營造良好的環境,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促進一切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
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華為公司的制度創新和理念創新,給考察組成員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也帶來更多啟示。委員們認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一定要注重發揮創新的支撐作用,在制度創新、人才創新、公司創新、市場創新等方面邁出實實在在的步伐,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
中午12點,汽車緩緩駛出研究所,委員們不約而同地回頭望了望。誰將是下一個華為?中國能不能有更多的華為?大家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