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中國理念贏得世界認同
“一帶一路”:
從中國倡議到世界共識
7月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柏林同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會談。習主席指出,中方歡迎德國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倡議以共贏為目標,核心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這個倡議源自中國,惠及并屬于世界各國。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就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頻頻點贊。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所說,“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巨大潛力,它的重點在亞歐非,但能夠惠及整個世界。
世界已經開始切實體會到“一帶一路”帶來的紅利。
英國路透社的報道引用連串數據稱,2014年至2016年,中國同“一帶一路”國家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已經在20多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為有關國家創造近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美國《紐約時報》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去年因“一帶一路”獲得了23億美元的訂單,還想爭奪另外70億美元。花旗銀行或霍尼韋爾公司的情況也如此。
“一帶一路”為世界注入了勃勃生機。美國《華爾街日報》說,“近年來,隨著列車的提速,中國開往歐洲的班列已經有3700列,其中幾乎一半于2016年開通。中國設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開通5000列。”
今年5月,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聯合早報》、路透社等外媒都關注到,中國增加了對“一帶一路”的資金支持。報道稱,中國向絲路基金增資1000億元人民幣,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預計約3000億元。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將分別提供2500億元和13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用于支持“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產能、金融合作。
“一帶一路”贏得了廣泛的認可。正如《華爾街日報》所說,“一帶一路”已被視為全球化的新模式,較此前的全球貿易浪潮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
“‘一帶一路’倡議就像是來自東方的使命。和西方完全不同的是,它不摻雜歐美的殖民主義、價值觀以及政治干預。這一來自東方的使命是服務和關照全世界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阿聯酋《海灣報》認為,“一帶一路”或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一種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合作模式”。
德國《世界報》網站引用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的話指出,與傲慢的西方模式相比,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更受歡迎的全球化模式,因為它不帶“說教”,“沒有老師,沒有學生”,所有國家都有權塑造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
新加坡《聯合早報》則指出,隨著主要發達國家的參與,“一帶一路”已經從中國倡議變成世界共識。
“命運共同體”:
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創造
今年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演講,系統提出并深入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命題,在國際上引起熱烈反響,受到各方普遍歡迎和高度評價。
2月,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協商一致通過“非洲發展新伙伴關系的社會層面”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
海外媒體認為,“命運共同體”在中國倡導的與鄰為善、互惠互利的周邊外交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韓聯社認為,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秉承“親、誠、惠、容”的友善理念,有利于“命運共同體”的形成,也有利于開創周邊外交的新局面。隨著這一政策的實施,中國在亞洲地區的親和力和號召力會不斷增強。
澳大利亞媒體《金融評論報》稱,“合作共贏”已經成為“習式外交”的關鍵詞。“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名詞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而這些都體現了中國開放和包容的發展模式。換言之,中國提出的這些倡議不僅是對中國自身有利,而且對全球和區域發展都有利。
“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這就是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開辟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也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創造。”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馬丁·雅克說。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羅斯·特里爾主編的《習近平復興中國》一書評價說,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綱領的全球治理體系,展現了對中國和世界各國關系長遠發展的戰略思考,也給國際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帶來新動力。
“從長遠來看,世界各國和聯合國都會從這一理念中受益。”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主席菲利普·查沃斯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人著眼于人類長遠利益的遠見卓識”。
中國理念贏得了世界范圍的認同,中國智慧日益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歷史是勇敢者創造的。”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演講中,鏗鏘有力地再次向全世界宣布,為和平、為發展,中國將與世界同舟共濟、攜手向前。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中國 一帶一路 世界 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