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男童沉迷手游瘋狂充值 偷刷婆婆5000元買裝備
覃婆婆的孫子購買裝備交易記錄(部分)。
最近,多家央媒接連發表社評,批評手游《王者榮耀》。這款大紅大紫的游戲,正面臨著一場關于社會責任與道德的拷問。
上個月,大足萬古鎮覃婆婆的孫子用銀行卡注冊支付寶,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消費5000多元購買手游《王者榮耀》、《陰陽師》道具。當時,上游新聞及時報道了這個新聞。昨天,重慶晨報記者再次聯系上覃婆婆,了解事件的新進展。
銀行卡莫名消費5000多元
“說起這件事,我現在還有些難以接受。”7月7日,年過六旬的覃婆婆聲音顫抖地告訴記者,這件事情對她打擊很大,“務農攢下的辛苦錢,被兩個孫兒沒幾天就給花完了。”
6月13日下午,覃婆婆去銀行存錢,卻發現卡里的錢少了5000多元。覃婆婆詢問怎么回事,銀行工作人員告訴她,有人用她的銀行卡進行了消費。
“這張銀行卡一直都在我身上,也未曾給過其他人使用,為何會被刷走5000多元?”覃婆婆十分納悶。
“總共有20筆莫名其妙的支付寶消費,其中648元的消費就有6次。”銀行工作人員給覃婆婆打出了近一個月的交易記錄。覃婆婆頓時傻了眼,看著積攢的辛苦錢瞬間少了一大半,著急地哭了起來。
為搞清楚錢去了哪里,覃婆婆來到大足區公安局萬古派出所報警。民警仔細查看了覃婆婆提供的交易記錄,發現這和一般的銀行卡資金被盜案有明顯的不同。“銀行卡上還留有2000多元余額,其他的錢都是通過北京和廣東的兩家網絡公司進行的支付寶消費。”民警分析,這應該不是一起盜竊案。
兩孫子玩手游瘋狂充值
民警聯系了支付寶客服。支付寶客服稱,幾天前,有人在支付寶網頁提交了覃婆婆的銀行卡和身份證號碼,注冊并在支付寶上綁定了覃婆婆的這張銀行卡。覃婆婆用的是老年手機,不可能注冊支付寶和綁定銀行卡,民警推斷可能是覃婆婆的家人消費了銀行卡上的錢。
支付寶客服人員進一步核實,這20筆消費都用來購買了手機游戲《陰陽師》和《王者榮耀》的道具。隨后,民警將目標鎖定在覃婆婆的兩孫子強強(11歲)和壯壯(8歲)身上。
經了解,強強和壯壯父母離異,平時比較貪玩,如今父親在外打工,母親也很少來看他們,強強和壯壯由覃婆婆照顧衣食住行。
“前段時間,他們媽媽剛給他倆買了手機。”覃婆婆說,自從有了手機后,兩個孩子就整天抱著手機玩,她也不曉得孩子們在玩什么,也沒有特別去管他們。
面對民警,強強和壯壯承認平時喜歡玩《王者榮耀》和《陰陽師》,但兄弟倆否認進行了游戲充值。
民警用兄弟倆的手機和賬號進入了游戲界面,點擊游戲中的充值提醒,顯示出不同額度的金幣、點券,同時也顯示了相對應的人民幣金額。
在《王者榮耀》游戲中,民警選擇“6480點券”后,進入支付頁面,需要支付人民幣648元。民警選擇支付寶支付后,支付寶正是綁定的覃婆婆的銀行卡。隨后,民警也在游戲充值記錄中找到了以前的充值記錄。
悄悄注冊支付寶進行消費
“警察叔叔,錢是我們用了的。”看完民警演示的整個過程,兄弟倆羞愧地低下了頭,交代了消費的過程。兄弟倆非常喜歡玩這兩款手機游戲,也知道不充值也可以玩,但充值后升級速度快,還可以在游戲中變得更厲害,為滿足虛榮心,于是兄弟倆在婆婆的銀行卡上做了手腳。
兄弟倆陪覃婆婆存款時,悄悄記住了銀行卡密碼,回到家后,又悄悄拿到了覃婆婆的身份證。之后,兄弟倆在網上成功注冊支付寶,還綁定了銀行卡。在一個周末,兄弟倆在游戲中大量購買游戲道具,花了5000多元錢。得知真相后,覃婆婆又氣又無奈。
民警咨詢了律師。律師解釋,根據民法相關規定,強強和壯壯無民事行為能力,在沒有監護人的情況下,強強和壯壯進行的上千元交易行為屬于無效行為。“不過,在網絡游戲上的消費,商家很難辨別行為人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律師說,作為監護人的覃婆婆未妥善保管銀行卡、身份證,造成強強和壯壯私自注冊成功,也存在監管不到位的責任。
他們現在不再玩手機游戲了
在民警的建議下,覃婆婆已將情況反映給了網易和騰訊公司客服人員,客服人員表示,只要覃婆婆能提供是兩個孩子自己注冊、支付的相關證據,可以返還一半錢款。
但年事已高的覃婆婆實在不知應該如何收集這些證據,也不知道如何提交這些證據。“我還在想辦法,但同時告訴兩個孫兒,這5000多元的教訓足夠深刻,他們必須知道是自己錯了。”
事情“敗露”后,兄弟倆撲通一下跪在地上,求婆婆原諒。覃婆婆沒收了他們的手機,并刪除了游戲,禁止他們再繼續玩手機游戲。
但讓覃婆婆欣慰的是,這個暑假,兩個孩子不再是抱著手機就玩一天,而是要寫作業、看動畫片了。不過覃婆婆還是擔心,如果將手機還給他們,他們會不會重新沉迷于手機游戲。
■小調查
學生玩手機游戲很普遍
7月6日,少年宮,記者隨機采訪了11個小學生(8個男生、3個女生)。其中,9人明確表示喜歡玩游戲,有5個人經常用父母的手機玩游戲,大多數孩子會每天在電腦或者手機上玩游戲,只有2個學生的家長明確規定了游戲時間,主要的游戲時間集中在周末。
小菱今年10歲,父母不在身邊,跟著奶奶生活,每天下午放學回家,他都會在自家電腦上先玩一會再做作業。小菱最喜歡到一些游戲網站玩在線小游戲。“這些游戲網站有些是我自己發現的,有些是同學告訴我的。”他經常玩的在線小游戲包括益智類、動作類、棋類、冒險類、體育類等。
對于玩游戲這事,孩子們的普遍反應是,“很正常啊,幾乎所有同學都玩,如果不玩,就沒法和大家一起討論了。”
我們也采訪了一些已經考上大學的“學霸”。他們說,學會自己分配時間非常重要。
去年,小雷考上了南開大學。她平時也喜歡用手機玩一些小游戲。她說,自己會定制一個時間任務表,在任務完成后再玩游戲,要忍得住。
小程去年考上了北航,平時也喜歡玩《英雄聯盟》。他說,要在學習和游戲之間找好平衡點,不能一邊玩游戲一邊學習,這樣兩邊都沒有,游戲和學習都要適度。
■各方說法
資深網游愛好者: 游戲中可以輕易獲得成就感
無論是手機游戲還是電腦游戲,本身并非洪水猛獸,但卻讓不少孩子深陷其中。這些游戲為什么能夠輕易獲得孩子們的喜愛?資深網游愛好者“肉肉”(網名)說:一個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現實中需要奮斗才有可能得到的東西(比如成就感、自豪感),在游戲中可以輕易得到。
“這種情況在手機網游中更為普遍。”“肉肉”說,如今絕大多數的手機網游都有一個相同的套路——“充值”,用現金購買游戲里的虛擬貨幣,來提升玩家操控角色的屬性、外觀,從而實現對其他玩家的超越,獲得滿足。
“如果為一款手機網游花錢,這將是一個無底洞。”“肉肉”說,他曾經為一款手機網游充值3000多元錢,但在那款游戲中,他還算是投資比較少的玩家。
在“肉肉”看來,通過網絡,可以和朋友一起玩游戲,這些都是談資。對一些孩子來說,如果得不到家長的認可,加上成績不好,就特別需要得到認同。”這時,打開游戲,殺幾個“人”,打一些好的“裝備”,這種認同感自然就來了。
心理咨詢師邱駟:
家長要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前日,重慶明亮心理咨詢所所長、高級心理咨詢師邱駟介紹,這段時間來心理咨詢的家長中,不少都是因為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想尋求“解藥”。
在邱駟看來,孩子“網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父母包辦太多導致沒有選擇能力、物質生活太好導致沒有什么可以刺激需求欲、物質生活太貧乏導致想要去嘗試玩耍、無目標無追求無理想以至于用玩來進行度日、從小缺少監管而渾渾噩噩度日。
邱駟還指出,有些父母抱怨孩子玩游戲玩得“六親不認”,其實是父母自己沒有做到表率作用。很多家長自己整天都抱著手機玩,沒有其他業余文化生活。“這就好比自己都不喜歡看書,卻要求孩子認真讀書,這如何能給孩子做好榜樣?”
邱駟說,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控制’于人”,家長必須要起到帶頭作用,這樣孩子才會耳濡目染。
八中老師閆井順:
對游戲宜“疏”不宜“堵”
重慶八中老師閆井順說,隨著技術的發展,各類游戲層出不窮,而學生作為一個處在愛玩階段的群體,本身就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很容易受到游戲的誘惑。
面對這個問題時,家長和老師們宜“疏”不宜“堵”。首先要引導學生在花樣繁多的游戲中選擇內容健康類游戲,堅決杜絕暴力色情游戲。選擇有深度思考類的游戲,而不是簡單地升級、競技的游戲,其實很多游戲都會通過“趣味”引發人們對生活進行“品味”。
其次,老師們可以將學生喜愛的游戲“變形”,做適當的改進引入到班級管理中。比如有一段時間“撕名牌”游戲比較流行,他將這個游戲引入到班級管理中來,進行了一場“學習他人的名牌、保衛自己的名牌”的活動,每個同學寫出三個自己在學習方面的優勢(即名牌)貼在展示板上,同學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同時還要保護自己的優勢(即名牌),效果非常不錯。這樣的“變形”疏導就發揮了游戲的積極作用,讓“變了形”的游戲為老師所用,替老師育人。
全國優秀班主任、重慶市巴蜀小學教師田冰冰說,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正確看待玩游戲。不妨抽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去玩,和孩子做一對好“玩友”。這樣不僅能增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共同語言,而且家長也能夠控制孩子接觸到暴力色情等不良游戲。
“當然要控制孩子玩游戲的時間,一般中小學階段的孩子每天不超過1小時。”田冰冰說,家長們應注意把電腦放在家里的“公共場所”,如客廳或公用的書房等,這樣既可以讓孩子感到玩游戲是光明正大的事,也便于家長對孩子玩游戲實施指導與監督。
相對于控制孩子玩電腦游戲,專家更強調培養孩子的多種興趣,轉移注意力。田冰冰說,要培養孩子的興趣,家長要有陪伴意識,多花時間陪孩子一起打球、游泳、踢毽子等,如果能組織小朋友們一起玩一些益智游戲,收到的效果將更好。
本報記者 林祺 王梓涵 實習生 熊帥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男童 手游 偷刷婆婆5000元 買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