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讀·榜樣讀·榜樣

中國航天科工:國之千城 民之衛士

2017年07月10日 11:23 |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2017年7月6日,國務院國資委組織的“砥礪奮進新國企”系列采訪活動走進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創造我國商業發射最快記錄的快舟火箭,服務于82萬企業用戶的我國首個工業互聯網云平臺INDICS,涉及上萬臺計算機的自主可控信息安全系統,防偽稅控“利劍”、海鷹無人機、滅火“導彈”、給地下管線做“CT掃描”的探地雷達……這些高精尖的航天產品背后,都有著同一張閃亮名片:中國最大的導彈武器研制生產單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u=1242867748,1210248308&fm=26&gp=0

新產業:商業航天揚帆起航

這五年來,一大批中國航天的新技術引爆世人眼球,航天技術的商業化隨之成為新的亮點。目前,全球航天經濟總量已達3300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產業占比超70%。而在我國,新時期以來,堅持推動航天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大力加強軍民融合領域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高大上”的航天技術已然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航天科工國內率先發布千億商業航天項目規劃,持續推動飛云、快云、行云、虹云、騰云五大商業航天工程實施;快舟一號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發射,從簽訂合同到發射僅歷時8個月,順利完成 “商業航天第一單”;開拓者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鯤一號”,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標志著航天科工已具備獨立自主研制各類典型空間飛行器及平臺的能力;面向商業航天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正式開建,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將實施一周內連發4顆衛星,實踐衛星星座的快速構建……近年來,航天科工在商業航天領域深耕細作,一連串的可喜成果讓社會各界感嘆。

“當前全球航天技術必然要進入廣泛的商業化應用階段,商業航天產業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目前,我國發展商業航天大氣候已經基本形成。近年來我國已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諸多領域產生深遠影響。”航天科工董事長高紅衛對于商業航天的發展態勢作出明確判斷。

不同于以國家投入為主的傳統航天產業發展,航天科工以商業化模式發展航天產業的原則,堅持“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的“三創新”的發展思路,著力以顛覆性和替代性技術來發展產業,2016年初,在國內率先成立了首家商業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把快舟運載火箭與發射系統提升到商業級水平,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靈活、方便、快速、經濟的衛星發射服務;隨后,依托航天云網平臺設立“商業航天專區”,分批對外發布項目合作與配套協作指南,并按照互惠互利的商業規則選擇合作伙伴。同時,航天科工牽頭設立“航天湖北長江產業投資基金”,推動商業航天產業集聚發展,建設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商業航天產業。

面向未來,航天科工將繼續堅持“以商業化模式發展航天產業”的原則,以“三創新”為抓手,在國內率先開展1609工程,包括飛云工程、快云工程、行云工程、虹云工程、騰云工程以及商業航天商業模式創新工程。其中,以飛云工程為依托,構建基于無人機平臺的空中局域網;以快云工程為依托,構建基于浮空器平臺的臨近空間局域網;以行云工程為依托,構建星載窄帶全球移動物聯網;以虹云工程為依托,構建星載寬帶全球移動互聯網,形成空間、臨近空間、空中、地面四位一體的信息網絡;以騰云工程為依托,形成空天往返飛行能力;以商業模式創新為載體,通過商業化的方式整合社會資源、國際資源,持續引領商業航天產業發展。

新平臺:建設中國特色的工業互聯網

在新一輪全球工業革命中,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加速融合,正在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我國擁有相對較完善的制造業體系,業務齊備、產業鏈完整,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階段,必須抓住工業互聯網發展的“窗口期”。在高紅衛看來,建設可以滿足各類企業需求的中國人自己的工業云平臺,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融合發展的需要,是新時期軍民深度融合的需要,更是保障我國制造業主權的需要。

早在2009年,中國航天科工李伯虎院士就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云制造的理念;2015年,世界首批、我國首個工業互聯網——航天云網正式上線,在2017年6月舉辦的工業互聯網高峰論壇上,航天科工正式全球發布工業云平臺INDICS。航天科工通過建設中國特色的工業互聯網,在推動企業自身轉型升級和軍用技術成果轉化為民用的同時,廣泛吸納全社會中小企業參與國防工程建設,進而推動軍民深度融合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目前,作為我國唯一提供智能制造、協同制造、云制造公共服務的云平臺INDICS,技術上與西門子公司的MindSphere云平臺、GE公司的Predix云平臺處于同一水平,并在平臺功能和應用場景上更為豐富,推廣應用的速度與成效優勢明顯。INDICS已在北京、廣東、浙江、江蘇、貴州、江西、湖北、四川等國內區域和德國、伊朗等國外地區落地,入駐企業超82萬家,其中境外企業3000多戶,中小微企業占比超過90%,私營企業占比超過90%,與線下實際分布一致;業務運行過程嵌入云平臺企業1500余家,設備接入云平臺6000余臺,這是全球已知嵌入企業數和接入設備數最多的云平臺。

INDICS可供合作項目440多萬個,已向線上企業開放126款大型高端工業軟件、3000余項設備設施資源、1.37萬項專利、3.58萬份標準、上百位專家構成的云資源池;線下接入了近千臺的制造設備,為近百家企業提供了基于云平臺的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2016年入駐企業總產出超過450億元,部分傳統產業用戶的應用項目節省研發成本30%以上,縮短研發周期60%以上,產品研制、生產、服務全壽命經營績效提升10%以上。

航天科工以內部企業作為“試驗田”,著力打開集團內部軍工院所之間的數字圍墻,打通軍工內部資源與社會資源間的“最后一公里”隔離帶,推動科研生產能力由封閉固化自我配套轉向競爭性共享配置,顯著提升了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運用效率。目前,利用云平臺提供的協同設計、協同制造、協同試驗功能后,實現大幅度降低成本、壓縮時間、提高質量的案例比比皆是。航天科工所屬河南航天總公司數控機床主軸利用率從之前的30%左右達到目前的80%,操作工人的數量僅為原來的六分之一,既提前了進度,又保證了質量,還降低了生產綜合成本;二院二部創新開展電纜三維協同設計與制造,壓縮工作周期60%以上,減輕電纜網重量15%-30%,產品可靠性明顯提高;航天電器公司在實現銷售收入增長17%的同時,實現運營成本降低20%以上、生產效率提升224%。

工業經濟時代,大多數企業受制于自身制造能力的限制,僅有那些國際一流企業才有可能將超一流的創意變為超一流的產品。而如今,工業互聯網上的每個企業(哪怕是小微企業),只要擁有超一流的創意,都有可能通過智能制造、協同制造、云制造的方式生產出超一流的產品。“人人皆可制造”的發展理念也促進形成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新動能。

新系統:打造信息安全的“銅墻鐵壁”

從2008年的微軟“黑屏”事件到2013年的“棱鏡門”事件,如何保障信息系統安全始終是全民關注的焦點。基于國產處理器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能否滿足日常辦公的需要?在航天科工自主可控信息系統面前,這些問題得到解決。據航天科工相關技術專家介紹,目前我國重要基礎設施、信息系統和個人電腦中采用的處理器、操作系統、存儲設備等均嚴重依賴國外進口,構建起“銅墻鐵壁”般的自主可控信息系統及安全防護體系,是一項關乎國家信息安全“命脈”的“民族工程”。

自2014年起,中國航天科工依靠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優勢,率先開展自主可控信息系統及應用試點工程,首開全國大型企業集團級自主可控信息系統應用先河,目前已有上萬臺自主可控計算機終端得到應用。經過兩年多實踐,航天科工在自主可控關鍵技術攻關、試點工程應用、產業發展布局、基礎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新型自主可控終端用戶體驗由“可用”達到“好用”水平;聯合開發的高性能數據一體機上線,郵件系統累計發送數萬份電子郵件;政府自主可控計算機采購項目不斷中標,知名度與日俱增;元心自主可控移動操作系統已經在移動政務、移動警務、移動巡檢等領域成功實現應用。

目前,中國航天科工成功實現近20個自主可控信息系統的上線運行,并在自主可控信息系統關鍵軟硬件產品研發、遷移適配、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多項成果。這是我國自主可控信息技術成果首次應用于國家大型軍工企業的成功實踐,表明我國在擺脫國外信息技術封鎖、實現信息系統大規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新工程:從“金稅”到“營改增”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近日發布數據,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一年來,累計減稅近7000億元。這個數字是怎么計算出來的呢?實際上,這里面就有航天信息的功勞。

上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以增值稅為主體的流轉稅體制,當時普遍存在假發票、偷稅漏稅等問題。1994年,航天人拿出了一套解決方案,攻克了系統架構和數字密碼難題,突破安全芯片等關鍵技術,能夠在當時不聯網的情況下實現單機控制稅源,識別假發票、陰陽發票,防止人情稅和偷漏稅,徹底解決了增值稅偽造發票等問題。

新時期營業稅改為增值稅意味著從征稅方式、征稅群體、稅率到軟件系統、硬件設備等一系列的復雜變化。航天科工航天科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為“營改增”提供核心設備與服務,完成了多個行業“營改增”的全國推廣,服務企業用戶900萬戶,為營改增稅控系統保駕護航。

航天人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對系統進行全面升級,這又是一次重大的技術革新。升級后的新系統,企業開發票時,賣了什么、賣給誰了、交了多少稅都可實時傳輸到國家稅務總局數據中心,國家可以隨時查詢分析稅務信息,一改過去由各省自我監管的形式。企業可以像手機更新APP一樣,對系統進行在線升級。其中,核心設備金稅盤CA驗證灌裝的設計,就像網銀U盾一樣保護設備在網絡環境下安全運行。

更加重要的是,“營改增”覆蓋全行業后,系統產生大數據的準確性是以前逐級上報所不能比擬,各行業的實際發展情況一目了然,國家可據此精準分析經濟走勢,進行宏觀調控。

作為“金稅工程”重要組成部分,增值稅專用發票防偽稅控系統的推廣實施,在遏制增值稅偷騙稅的工作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經過20多年的平穩運行,航天人不斷適應時勢變化對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進行了4次大規模創新升級,實現了增值稅征管的信息化、自動化、集約化、規范化和系統化,提高了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

新方向:為“安康樂知”保駕護航

在高樓林立的滅火現場,在抗震搶險的一線,在反恐維穩的戰場,在刑偵禁毒的山區,在人跡罕至的能源管線處……由航天科工制造的既能“上天”又能“入地”、“入海”的“神兵利器”已經實實在在地成為服務國計民生的“神兵利器”,為人們生活的“安康樂知”保駕護航。

2014年9月,研發的電子往來港澳通行證制證設備及系統在全國全面啟用,實現了全程自主辦理,讓一場說走就走的港澳旅游不再是夢想;在青海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災害、尼泊爾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中,航天科工研制生產的應急救援裝備總是第一時間挺身而出、馳援災區;航天安保科技系統成功保障了北京奧運會、國慶閱兵等重大節慶賽事活動,成功實現了從“大型活動安保”向“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系統工程的縱深拓展;成功開發的“天網一號”低空慢速小目標探測與攔截系統、高空滅火裝置等“民用導彈”破解了反恐和滅火的國際難題;全國首個城市地下管線綜合項目在德州市正式落地,守護城市平安,探地雷達可以實現對地下管線的“無損檢測”;海鷹無人機可以24小時全天候實施監控,可在低溫環境下工作,已成功應用于國土測繪、警用巡邏、應急救援、農林植保等眾多行業領域……這一次次跨越與融合,不僅讓中國航天科工走出了一條軍民深度融合之路,更體現著作為國家頂梁柱企業的情懷和擔當。

2016年軍民融合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332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65%,軍民融合產業規模已經超過2012年集團公司的整體營業收入規模。對于航天科工在未來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主戰場和大方向,航天科工有著明確的思路。高紅衛董事長表示,安、康、樂、知將會驅動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安就是安全、康就是健康、樂就是歡樂、知就是知識。因此,航天科工將高度關注百姓“定制化、個性化”的需求,高度重視發展信息技術、智慧產業、智能技術的應用,高度關注顛覆式創新,推動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航天 科工 商業 企業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五月天在线亚洲牛 |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色五月激情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播放 | 日本亚洲国产999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