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話·數據話·數據
便利店快馬揚鞭擴張成零售業新“風口”
便利店快馬揚鞭擴張成零售業新“風口” 加盟模式下部分亂象成發展“痛點”
我國便利店行業的家底究竟是怎樣的?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波士頓咨詢公司日前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連鎖品牌化便利店門店數已經接近10萬家,市場規模超過1300億元。巨大的市場“蛋糕”引來諸多企業“攻城略地”。但與此同時,部分采取加盟方式的便利店經營不規范,甚至存在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這也成為時下便利店快速發展中的一大痛點。
便利店逆勢而上 風頭正盛
京東在便利店行業的大手筆再度引來關注的目光。不久前,京東集團CEO劉強東宣布,未來五年,京東將在全國開設超過100萬家京東便利店。而且當中將有一半在農村,要做到每個村都有。
在華進入發展低迷期的家樂福為改變現狀,推出“Easy家樂福”便利店品牌。它其實更像是一個縮小版超市——商品種類多達4000余種,除了面包、飲料、方便面等便利食品,米面油、生鮮果蔬更是一應俱全。
在零售行業整體低迷的背景下,便利店逆勢而上,不但保持著較高的發展速度,是當前零售業中增長速度最快的業態之一,而且成為不少傳統零售企業扭轉下滑趨勢的關鍵一招。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早在2015年,國內便利店就保持著較高的發展速度。從統計結果看,便利店增長率超過20%的城市占到所調查城市總數的47.5%。
從整個零售業大背景看,這一發展數字的取得頗為不易。在2004年時,整個零售行業有近30%的增長,但自2010年開始,“增速為歷史最低”的字眼便頻頻出現在各大報告的統計數據和分析中,中國實體零售行業的“黃金時代”成為過去。有數據統計,目前全國的中小超市數量已經超過680萬家,行業競爭的慘烈可見一斑。
便利店則在零售業中一枝獨秀,展現出超然的發展特質。2016年1300億元的總銷售額,比2015年增長13%,有便利店品牌的規模甚至達到了上萬家。在傳統零售企業、電商等各路人馬的參與下,便利店的擴張動向和競爭愈演愈烈。
在傳統電商京東、阿里等公司都表示要進入該領域的同時,“7-11”“羅森”“全家”等國際便利店連鎖巨頭紛紛進入中國,并大規模采取加盟的方式“攻城略地”。
業內專家分析,與美國每2133人、日本每2400人擁有一家便利店相比,中國每53076人才擁有一家便利店,如此低的市場飽和度引得便利店品牌商們紛紛加大跑馬圈地的力度。“全家”計劃到2024年達到1萬家店,“羅森”計劃從目前的約千店規模到2020年達到3000家,“7-11”希望每一到兩年在一個新城市進行布局。
加盟模式顯露亂象引關注
便利店的崛起并非是偶然因素,而是消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如今,消費者的購買渠道日益多樣化,越來越呈現出又便宜又重的商品一般在網上購買,而急用的商品會在便利店按定價購買的趨勢。因此,大型便利店品牌不僅在一線城市,也在競爭較小的中小城市擴大了開店攻勢。
在資本的助推下,大量的品牌便利店開始擴張,便利店業態在中國市場同樣出現了“直營還是加盟”的糾結。
其中,“羅森”和“全家”以加盟為主要策略,而且是區域大加盟商模式。這些加盟店以上海為基礎,同時以區域加盟商的形式輻射長三角地區。“7-11”則采用在各地授權給不同代理商的形式來運作,而在部分二三線區域,“7-11”力推特許加盟,希望高密度開店。
但是,部分加盟便利店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涌現出來。據業內人士透露,在當下“風口”,有的企業為了迅速攻城略地,占據市場空間,采取加盟的模式迅速擴張,而加盟選擇的是原有的零散店鋪,甚至是“夫妻店”。
消費者信賴連鎖便利店的原因是其品牌帶來的對商品質量的保障,一旦放開加盟,加盟商違背加盟條約的行為,無疑會給整個品牌帶來傷害。
某便利店CEO就“吐槽”,有加盟商剛加盟的時候就希望能夠盈利,并且預期能超過正常利潤。如果在短時間內達不到預期,這些加盟商便開始鬧事,影響到了公司的形象。
公開信息顯示,我國東部某市食品集團曾與當地上千家傳統社區便利店簽約,并期待進一步復制模式。但截至目前,該項目處于接近終止的狀態,主要原因就是社區店與公司在供貨鏈上達不到統一。“家庭經營的夫妻店,部分存在銷售假貨的現象,在這一點上公司很難管理,但又不能自砸招牌,所以選擇放棄。”業內人士評價。
盡管一些“夫妻店”選擇了加盟便利店,但為節省成本,仍舊會采取從批發市場進貨的方式。目前,有很多便利店一旦開張,就會有推銷員主動上門供貨,形成穩定的供貨商體系。長此以往,總店對加盟便利店的控制能力便會降低,其產品及服務質量令人擔憂。
微利生存下 直營模式效率明顯
便利店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張并不一定與盈利掛鉤。據持有北京“7-11”25%股權的王府井百貨財報稱,自2008年首次盈利以來,北京“7-11”營收逐年翻番,但凈利潤卻連年徘徊在百萬元左右水平。
便利店通常平均價格比超市高出15%、毛利率多在20%到30%,但凈利率很難超過5%。這主要是因為便利店的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較高,呈現出一種微利生存的狀態。
專家表示,由于競爭日趨激烈,便利店的毛利逐年降低已是不爭的事實。競爭激烈固然使毛利下降,但人力支出和房租上漲導致整個成本結構改變,可能才是獲利減少的主因。
在微利生存模式下,加盟形式的便利店更是首當其沖。據了解,加盟普通的便利店雖然加盟費低,但吸客能力不強,加盟大品牌又存在加盟費高、上繳利潤高等問題。如某國際品牌便利店,月利潤在4萬元以下,公司提成56%;月利潤在4萬元至10萬元之間,公司提成升至66%;月利潤在10萬元至22萬元之間,公司提成86%。這意味著,加盟者業績越好,獲得的利潤分成反而越少,這讓本就利潤不高的加盟便利店雪上加霜。
此外,加盟后還可能面臨稅收增加的問題。據我國現行稅務規定,個體經營繳納的是定額稅,而加盟品牌便利店在銷售終端要繳納17%至18%的增值稅。
數據顯示,國內便利店每日平均客流量約為400人,坪效僅超過每平方米2萬元。可見,國內便利店無論是單店經營效率、集客能力還是創收水平都存在提升空間。專家認為,就目前而言,國內便利店以直營模式為主的經營效率或優于以加盟為主的經營效率。
當便利店自身的品牌效應較強,市場認可度較高時,選擇加盟這樣的輕資產擴張模式,可以快速實現布局,達到品牌和加盟商共贏的效果。但是,在國內便利店尚未形成較強品牌效應和成熟的后臺信息系統之前,其管理輸出效果具有不可控因素,加盟效果較為有限,反而是直營模式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產品、服務質量,培育顧客基礎,在進行促銷等品牌活動時,還可以統一調配資源,既保障活動效果,又不至于出現不可控損失。
從便利店長遠發展看,首先應提升服務質量,提升品牌價值,在強后臺、輕前臺的經營策略下,進一步培養自身的系統管理輸出能力,將加盟與直營相結合,真正就近匹配消費者的需求,才能實現健康發展。(記者 毛振華)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便利 加盟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