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科研人員群像:大山在說話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科研人員正在使用3D激光掃描儀對易貢滑坡災害鏈地區提取高分辨地形地貌信息。經濟日報記者 佘惠敏攝
求實效,是我們的責任
陳曉清是成都山地所副所長。1997年,22歲的他從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本科畢業,在山地所參加工作,一直從事山地災害形成機理研究和工程防治技術研發工作。在采訪中,他對各個大型災害點的特點都爛熟于心,如數家珍。這種熟悉,源自多年的野外考察與工作實踐。
艱辛的工作,考驗著他的身體。陳曉清曾經有個“堅強”的好胃口,但那已經是過去式了。2001年至2003年,每年夏季他都在云南東川泥石流觀測站的蔣家溝開展泥石流形成過程觀測,在蔣家溝上游彎房子泥石流形成源區觀測泥石流形成過程中的含水量、孔隙水壓力、水勢等參數變化,每天住帳篷、吃土豆、泡方便面,一周才能洗一次澡。“三個觀測季后,‘堅強’的胃不再堅強,后來早餐一吃雞蛋、牛奶、豆漿等就拉肚子,只能吃稀飯和饅頭了。”
危險的工作,考驗著他的膽氣。2002年時,他們去考察測量2000年波密易貢大滑坡堆積體的地形,隊員們采用全站儀測量約4平方公里的堆積體,每天不僅要在亂石嶙峋的滑坡堆積體上按照網格測點,早晚還必須通過驚險的溜索。“每當懸掛在溜索上滑到易貢藏布江中央時,面對身下的滔滔江水,感覺自己會掉下去、被沖走。”
復雜的工作,考驗著他的取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山地所組織科技救災自愿組前往災區考察堰塞湖。當時陳曉清的妻子懷孕8個月,為了科技救災,身為科技骨干的他不得不讓妻子一人待在家里,和所里同事一同前往北川、青川調查堰塞湖,通過3天的調查掌握了堰塞湖第一手數據,隨后參加水利部抗震救災工作,評估堰塞湖風險,提出堰塞湖應急處置對策,為前線指揮部的決策提供科技支撐,直到7月底妻子臨產才返回家中。
“科學防災減災,是我們的責任。”提及這些年的風雨山地行,陳曉清感慨地說:“以前川藏線318國道沒實行科技減災時,平均每次斷路修通時間是一個月,科技減災后,斷路修通時間一般控制在7天以內。”
編輯:梁霄
關鍵詞:中科院 成都 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