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文化交流促進國家認同
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文化發展觀察
“香江明月夜”慶中秋活動。
中國戲曲節。
“根與魂”展演系列活動。
藝海流金——內地與香港文化界交流活動。
“在家門口觀展就像去到故宮一樣!”“想不到在故宮都沒看到的寶物這次看到了。”走進香港文化博物館二樓展廳,紅墻黃瓦讓人仿佛置身于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八代帝居——故宮養心殿文物展”正在此間舉行,200多件養心殿珍貴文物首次走出故宮,在此展出。
連日來,內地和香港舉辦了多項文化活動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充分展現了內地與香港20年來文化交融的成果。20年來,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相互融合,文化產業相互合作,呈現了日益緊密、豐富、健康發展的態勢,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交流格局,有力助推了中華文化在香港的傳播與傳承,對增進香港同胞對國家、對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發揮了積極作用。
1 形成了穩固的合作機制
香港因其獨特的發展歷程和發展環境,在文化上有著與眾不同的烙印——既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又在中西交流與碰撞中發展變化,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香港文化。這種“既中且西”的多元文化賦予了香港迷人的多元文化氣質。不過,不論香港文化以怎樣一種形式表現,其與內地文化的交流從未停止,在香港回歸之后,這種交流與合作日益緊密,中華傳統文化對于香港的影響也愈發深刻。
早在2005年,香港就與內地簽署了《內地與香港特區更緊密文化關系安排協議書》,以“互惠雙贏、加強合作、共同發展”為原則,規劃了內地與香港在文化方面加強合作的領域和渠道,從機制上保證了與香港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自此以來,兩地文化交流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平均每年活動逾600項,交流達7000人次,規模不斷擴大、質量逐步提升,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文化交流格局。
中共十八大以來,雙方在重大文化活動合作、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惠民服務、文化產業合作、攜手共推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合作全面深化,促進共同發展。文化部加強與香港開展重大文化活動合作,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依法文化施政。鼓勵特區政府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參與和舉辦重大文化活動,支持香港實現成為國際文化大都會的愿景。
2015年12月,雙方又簽署了《內地與香港特區2016—2018年文化交流與合作執行計劃》,這是在《內地與香港特區更緊密文化關系安排協議書》框架下的第一個年度合作執行計劃,為兩地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2 打造了多個品牌活動
6月10日,“中國夢香江情——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杰出華人藝術名家書畫聯展”活動在香港開幕;5月28日,“香港交響樂團廣州小天使交響樂團聯袂音樂會”在廣州市海珠區少年宮奏響……連日來,香港和內地紛紛舉辦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文化交流活動,其中一些活動早已成為品牌。
香港回歸以來,內地與香港文化交流水平和層次不斷提升,文化藝術和人才培養不斷融合發展。交流形式從臨時性項目交流轉向常態化品牌活動,從交流展示轉向聯合創作;交流內容從業界文化參訪為主轉向更加重視思想交流和青少年文化培育;交流主體從政府“唱主角”逐步轉向社會各界積極參與。
經過多年合作打造,“藝海流金——內地與港澳文化界交流活動”“歡樂春節”“香江明月夜”慶中秋活動、“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根與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故宮精品系列展”“中國戲曲節”等品牌項目持續不斷地將內地文化藝術精品帶到香港。這些活動不僅配合香港重要慶典、節日,營造歡樂祥和氛圍,更將中華文化帶入香港主流文化平臺,推動香港社會文化多元融合,提升中華文化主體地位,增進香港民眾對祖國的文化認同。同時,“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香港經典電影展映”“香港北京舞蹈雙周”等活動在內地的影響不斷擴大,逐漸成為內地與香港藝術交流的重要平臺,讓內地觀眾更加直接了解和感受到香港文化藝術發展與精彩魅力。
兩地還在現代藝術創作、文化遺產保護、青少年文化交流、文化產業合作等方面聯系非常緊密,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在非遺保護方面,香港共有10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有3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009年粵劇更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香港引起熱烈反響。《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香港卷編纂工作已順利開展,這對于促進香港挖掘文化精髓與歷史資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完整表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內涵都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在青少年交流方面,“國粹香江校園行”“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等一系列面向香港青少年的示范性品牌項目,以文化講座、田野調查、崗位實習、同輩交流等多種形式,幫助香港青年學生開闊眼界、增長學識、提高能力,尤其是加強其對國家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的了解和認識,增進內地與香港青少年的交流互動與情感融合,夯實中華文化在港傳承弘揚的基礎。
3 文化成為情感的橋梁紐帶
回歸以來,內地與香港文化交流豐富多彩,項目年均交流量達750項、1萬人次,較回歸之初增長了一倍。這樣的增長速度,體現出文化產業已成為內地與香港之間重要的合作產業。
香港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融貫中西文化的傳統,有大批高素質的文化經營人才與文化管理人才,對國際文化市場情況、運作規則的研究以及文化產業、文化市場的開發和管理具有很強的優勢,是國家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窗口和橋梁。而內地文化資源豐厚,高水平文化藝術團體和人才完備,文化產業、文化市場發展建設的潛力巨大。內地與香港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對促進兩地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無疑具有不容忽視的強大推動力。
尤其重要的是,文化作為溝通心情和情感的橋梁紐帶,對于增進香港市民的身份認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年在香港舉行的大量文化交流類活動,從不同藝術維度來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無論是書畫、戲曲,還是聲樂、舞蹈,都能讓香港市民對祖國的了解和認識更加入心,通過文化叩擊內心深處,喚醒強烈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廣州南沙開發區、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珠海橫琴新區等重點地區的粵港澳文化產業園區,內地與香港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二十載春華秋實。“十三五”時期是促進文化繁榮發展關鍵時期,相信香港將抓住發展的歷史機遇期,與內地攜起手來,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出新的貢獻。(記者 欒絮潔)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香港 文化 內地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