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成就展側記
“同心創前路 掌握新機遇”(港澳在線)——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成就展側記
觀眾與展廳內陳列的公仔合影。記者 馮學知攝
開展首日上午,不到11點,展廳就已經人頭攢動。“看來待會兒要考慮限制人流了。”特區政府駐京辦助理主任黃敏笑言,沒想到頭一天會有那么多觀眾來參觀,雖然是工作日,但觀眾的熱情讓她有些喜出望外。展廳入口處有一個名為“同心圓”心跳收集裝置,象征著兩地民眾心連心。入場的觀眾都會把手放上去貢獻自己的心跳,顯示屏上的數字不斷攀升,到11點左右已經破萬。“我都不敢想象三個星期后會有多少,可能是百萬,也可能會更多,我很期待。”黃敏說。
本次展覽分為十個單元,共展出40余件(套)展品、40多段視頻及230多張照片,現場還有模型、多媒體制作和互動裝置,圖文并茂,全方位向觀眾介紹香港多姿多彩的城市面貌、最新發展,以及未來的發展藍圖。
新疆的劉女士帶著小學剛畢業的孩子到北京游玩,記者遇見她時,她正在第一單元“一國兩制”前給孩子做講解。“之前就有關注過香港回歸20周年,沒想到今天正好碰上了,兒子又很好奇,就帶他進來看看。”劉女士表示,孩子想知道什么是“一國兩制”,讓她很高興。就在劉女士接受采訪的這會兒工夫,她的孩子已經被吸引到人氣最旺的“回到20年前的自己”拍照體驗區了。
拍照體驗區是位于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中間的一片圓形區域,在一臺嵌入墻壁的顯示屏前,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借助人臉識別系統,觀眾只需站在鏡頭前按要求操作,系統便會生成自己20年前的照片。
“20年前我都51歲了,哪兒有這么年輕?”從體驗區走出來的曾女士笑著“抱怨”道。她昨天從新聞上看到了有這個展覽的消息后,便拉著同伴一起過來。“我們當年是香港回歸這一歷史時刻的見證者。”曾女士回憶道,20年前香港回歸時她是一名中學老師,還跟家人一起看了直播。同行的李女士也透露,她的叔叔就在香港,回歸前要去香港很困難,現在走動就很多了。“香港回歸祖國了,我們親人之間見面也就方便了。”李女士說。
已經退休的北京張大爺今天專程來參觀香港回歸20周年展覽,在第三單元“一起緊握新機遇”前,他看了很長時間。“我覺得‘一國兩制’的實踐是非常成功的,香港跟著國家一起發展,多好啊!”得知記者要采訪,張大爺忙摘下老花鏡,頗為激動地說道。8年前從一家事業單位退休之后,張大爺就很關注香港,他說,國家發展得越來越好,香港也會越來越好。“有今天這樣的局面很不容易,大家都應該珍惜。”
正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讀研一的趙軒和何曄宇,在“我是大明星”拍照體驗區把每一張香港電影的老照片都看完了。“我們倆都很喜歡看電影,小時候看了很多香港的電影和電視劇,所以看到這些覺得很親切。”趙軒說。不過,談起這次參觀印象最深的單元,兩位女生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起緊扣相連”。“港珠澳大橋工程那么浩大,那么復雜,能把它完成是件特別了不起的事情。”何曄宇這樣解釋。對于下學期就要搬到廣州的她們來說,對這一單元感興趣還有些個人原因:“廣深港高鐵通車后,從廣州去香港就很方便了。”
在第六單元“一起攜手經歷”,陳列著一面四川“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贈送給香港搜救隊的錦旗。在錦旗前,來自成都的沈女士正給丈夫和10歲的女兒拍照。“四川人對香港還是很有感情的,地震之后給了我們很大幫助。”沈女士覺得,他們一家人能在到北京旅游時趕上香港回歸20周年的展覽,也是跟香港的緣分。“聽朋友說有這個展覽,我想我們一定要過來看看,主要是想讓女兒多了解香港。”
“70和80年代的內地人認識香港更多是通過粵語歌,90年代人們會看到香港是商貿和金融中心,千禧年后兩地的距離越來越近,兩地民眾也會發現彼此的差異甚至會有不理解的地方。”黃敏表示,策劃這個展覽不只是想展示香港的發展成就,也是想讓內地民眾通過圖片、實物甚至和工作人員交談,更多認識香港。“大家最終會發現,兩地只是制度不同而已,我們的心是在一起的,是為同一個目標奮斗的。”黃敏說。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香港 回歸 成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