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網貸系叫停銀行系重生 校園貸從“盲批”走向“正門”
退出校園貸市場,各家網貸平臺表現如何?
“失去校園分期市場,目前分期樂業務受到巨大沖擊,活躍用戶驟降。”分期樂一位內部人士向新京報透露。
銀行“開正門”,進軍校園為的是未來客戶
今年4月21日,在銀監會召開的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就對校園貸引發的惡性事件進行了反思。會上提出,要加強互聯網金融與信息科技風險防控,持續推進網絡借貸平臺(P2P)風險專項整治,做好清理整頓工作的同時,加強商業銀行對大學生的金融服務。“把正門打開”。
在此背景下,工行、建行、中行宣布推出“校園貸”產品,這一市場終于迎來銀行王牌軍。
“接下來正規的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將成為校園貸金融市場的主力軍,”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看來,傳統銀行有著天然的優勢。“資金成本低而使得金融產品利率低,機構網點多便于開展信貸調查,而且銀行已形成一套規范的貸款制度、方法、流程等。”
對于工行進軍校園金融市場,工行牡丹卡中心總裁王都富此前曾表示:“重點是為以后培養客戶,未來銀行的陣地還是在零售端。”
但在業內看來,從培養未來客戶角度看,校園貸仍然不是傳統銀行理想選擇。
“對于銀行來講,進入這個領域最好的辦法就是發信用卡。”在某互金平臺負責人看來,大學生市場最大的潛力及優勢是這些人可能不僅僅是消費者,核心在于這個群體是未來的高成長人群,他們在畢業之后的市場競爭力大。
“因為這個領域的獲客成本是有限的,但生命周期是無限的,一次的服務費未來可以持續服務這個客戶。”上述人士認為,目前看來,這樣的消費業務并不是最理想的情況,所以要從信用卡入手,否則銀行做的校園金融服務可能最終都會很難規模化落地。
有助大學生信用機制建立,多頭借貸難題有望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也曾在校園金融市場上鎩羽而歸。
2003年,銀行率先為大學生提供貸款等金融服務,隨后面向大學生推出了信用卡。不過,由于后續出現了校園信用卡的高注銷率、高睡眠率和高壞賬率的“三高”亂象,監管部門于2009年叫停了學生信用卡。
銀行是否有能力做好風控,避免重蹈覆轍?
“一般商業銀行對大學生群體缺乏了解和研究,也缺乏相關數據的支撐,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套對大學生群體比較好的授信體系、準入標準、風控體系等都還在探索當中。”董希淼說,從此前發放信用卡情況看,大學生違約率較高,出現成本和收益倒掛的情況。“只要還沒有一套完整的信息共享系統,大學生多頭貸款的情況仍然很難避免。”
但互聯網平臺上會記錄大學生的一些消費行為。“雖然消費行為并不能完全準確判斷出學生的信用行為,但牽手互聯網平臺是銀行涉足校園金融市場的出口之一,”羅浩杰說,銀行和互聯網平臺“牽手”正在成為共識。
近日,中行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王海霞表示,中行希望與深耕場景的、非金融的互聯網平臺合作伙伴一起合作,實現線上對接的場景。而工商銀行牡丹卡中心總裁王都富也表示,工行和互聯網公司合作,主要是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大數據技術。
實際上,在羅浩杰看來,隨著銀行介入校園貸市場,多頭借貸等問題有望解決。“學生在銀行借貸的過程就是上征信的過程,學生的借款記錄都會被共享到央行的系統中去,”羅浩杰說,銀行介入校園貸有助于大學生校園征信系統的建立。
未來校園貸市場格局如何?
昨日,銀監會等三部門聯合發布的《通知》,要求從事校園網貸業務的網貸機構一律暫停新發校園網貸業務標的,并根據自身存量業務情況,制定明確的退出整改計劃。
“存量的先整改,先把風險消化掉。未來是否重新允許網貸機構進入校園貸市場,要根據機構合規等情況來定,”昨日銀監會相關人員表示。
而在董希淼看來,預計暫停行為屬一個階段性的行為,待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技術后,部分正規經營的網貸平臺作為校園金融市場的補充還可以開展業務活動。“未來校園金融市場將形成以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為主體,部分經營規范的互聯網平臺作為補充,線上線下相交融的格局。”
也有業內分析表示,網貸機構并不會完全退出校園貸市場。未來在校園貸的市場上,原本的校園網貸平臺的角色即將轉化,成為銀行在校園貸業務上的風控輔助力量。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金彧 實習生 陳維城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網貸系叫停 銀行系重生 校園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