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優化營商環境不讓企業“戴著鐐銬跳舞”
某經營者打算借助“五證合一”簡化辦證程序,竟遭遇當地工商和稅務部門“依法依規”踢皮球,幾趟跑下來不光證沒辦成,還把企業給“整沒了”——近日,遼寧省曝光的一起破壞營商環境典型案例發人深省。
在這起案例中,該企業經過改制后,名稱沒有更改,仍然保留了“國營”字樣。在辦理“五證合一”時,工商部門要求先注銷再重新辦理,稅務部門又要求辦理資產核算。表面上看,相關管理部門都是依法辦事,實際上卻是缺少擔當精神和創新意識,沒有真正站在企業和群眾需求的角度落實政策。
記者在基層采訪時,時不時聽到企業抱怨“辦事難”。在湖南某縣,某私營企業停產多年,債臺高筑,企業向縣政府打報告,請求將土地變更屬性收儲后掛牌拍賣。分管副縣長在報告上批示,要求國土、規劃等部門依法依規辦理。但企業將報告送到國土部門以后,經辦人員一拖半年,不說能辦,也不說不能辦,企業負責人不得不到處找關系疏通。
上述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他輾轉托關系找到縣長,在其直接過問下才啟動了調規變性程序。“后來調規有點問題,事情最終沒辦成,前前后后跑了大半年,搞得我筋疲力盡。如果早跟我講明白,也就不會折騰那么久了。”
企業“辦事難”,說到底還是一些地方的營商環境欠佳。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嚴厲整頓吏治,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出臺了一系列“安商”“扶商”“親商”政策,有力促進了各地營商環境的好轉。但是,上述一些案例表明,部分地區的營商環境現狀依然不容樂觀。
從近些年查處的貪腐案件來看,很多“落馬官員”背后都站著幾個企業老板。曾有企業主對記者說,欠佳的營商環境必然導致政商“勾肩搭背”、錢權狼狽為奸。這種畸形現象的根源之一,就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和干部在資源分配、政策制定和審批執法上擁有極大話語權和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企業恪守商業倫理,難度相當大。
政府權力錯位越位,“有形的手”伸得太長,帶來的結果必然是企業“戴著鐐銬跳舞”,市場沉悶、封閉、缺少活力。對營商環境欠佳問題,中央早就有了深刻認識,這幾年不斷推進“放管服”改革,就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破除影響經濟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體制機制藩籬,助推我國在更高層次的國際競爭中走在前列。
對企業來說,最理想的營商環境,說得簡單點就是辦事不用“求”政府,不用“跑關系”。政府的存在就像空氣一樣,身在其中而不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營商環境要真正實現“脫胎換骨”,必須堅定不移地強力塑造“親”“清”的政商關系。一方面,要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和政府改革,既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也要講求擔當精神;另一方面,還應該明確市場主體行為邊界,特別是明確不能觸碰的紅線,明規矩于前,寓嚴管于中,施重懲于后。(劉良恒)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企業 營商 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