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龍多:推動科技創新離不開科學家精神
作者:吉林省軟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改革研究院專家組成員 龍多
人類歷史已經步入了科技創新爆發狀態的知識經濟時代。借助人類持續且深入的科技創新,我們一步步擺脫了農業經濟單純靠土地和勞動力、工業經濟依賴資本投入的尷尬。近幾十年來知識經濟時代的科技創新體量已超越了過去幾百年工業經濟時代的科技創新總量。科技創新最大程度地發掘出社會化大生產中要素的價值,在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為人們帶來了更多的社會福利。正如智能手機的問世和普及,已經完全改變了人類千百年來習以為常的溝通方式、閱讀方式、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也讓正致力于全面現代化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曾經擁有輝煌歷史的中華民族將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重振雄風。
實現中國夢需要科技創新不斷深入
科技是“國之利器”,科技創新能力是當今最值得重視的國家核心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晰認識到,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在國際上尚未取得整體的競爭性優勢,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能力還處在急需大力培育的階段,實現中國夢,科研工作者還任重道遠。當前中國的制造業,每一個勞動力所創造的增加值約為1790美元,,而日本是中國的6.5倍,美國是中國的10.2倍。光纖制造設備、高端醫療設備依賴進口,集成電路設備80%依賴進口,轎車制造設備、數控機床70%依靠進口。中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平均只有25%,距離發達國家60%以至于80%的水平還有相當的差距。創新型國家科技創新對GDP的貢獻率高達70%以上,美國和德國甚至高達80%,而中國目前科技創新對GDP的貢獻率只有40%左右。這樣的差距需要我國科研工作者們發揚科學家精神,前赴后繼,不斷加快科技創新才能趕超。
推動科技創新必須弘揚科學家精神
現代創新理論的提出者、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指出,企業創新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和組織創新等五大方面,總體來說,推動和實現這些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在熊彼特看來,創新活動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所以熊彼特非常重視并特別提出了一個著名概念即“企業家精神”。而具體到科技創新的主體,則必須承認科學家在其中的主體作用。在這里我們完全可以提出一個類似的“科學家精神”概念。
科學家與企業家有類似之處。他們都有一種為創新、優化而偏執的激情。科學家的這種執著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的發明創造,企業家的執著帶來社會財富的積累,他們共同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程。而相比起直接受利潤驅動的企業家而言,科學家則更少直接的功利動機,他們的創新活動,更多地是受科研邏輯、對事業的熱愛、對探索未知的熱情等非世俗功利因素驅動。因此科學家精神可以說更加高尚,那種無私奉獻、淡泊名利、追求在科研成果造福人類中實現自我的價值觀,是值得廣大科研人員學習的。這正是當前號召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知識分子”黃大年的先進事跡主旨所在。像他這樣把熱愛祖國、報效祖國體現在了日以繼夜的科研創新工作中的杰出科學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智慧源泉,一直是他們支撐著我國的科技創新事業。
在今天我們倡導和學習黃大年精神,就是在弘揚科學家精神,為社會福祉和國家強盛而甘于奉獻、勇于創新的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需要我們舉全社會之力搭建創新載體,從而有利于更多的黃大年式的創新型科技工作者層出不窮。唯有大量具有創新精神的科學家、科技工作者不斷涌現出來,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才會獲得永不衰竭的源頭活水,中國的創新發展戰略才會獲得堅實的根基。
科學家精神表現為一種主動創新意識,它是科研人員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內在動力,也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前提。科研人員只有具備了主動創新意識,才敢去想前人沒想過的科學設想,才敢去突破前人不曾突破過的科學問題。但主動的創新意識也需要培育和激發,需要營造合適的客觀環境。因此我們一定要優化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搭建有利于科技創新的載體和平臺,讓那些默默無聞、耐住寂寞苦苦耕耘的科研工作者能心無旁騖專注于專業創新,能獲得真實的事業成就感,從而不斷自發產生創新動機。這是有效弘揚、充分發揮科學家精神的必要條件。
激勵科技創新需要優化創新載體
優化創新載體就是要給科研人員以尊嚴和榮譽,樹立他們的創新自信。只有讓科研人員有了激情、動力,科技創新才會充滿活力,才會實現我國科技創新質的飛越。優化科技創新載體的關鍵在于:
一是要突出區域要素優勢引導科技創新。區域要素優勢和科學家精神的有機結合會催生出區域優勢產業,國家的富強需要來自各個區域優勢產業的支撐。在科技創新工作中一定要參照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優勢產業布局來引導科研人員科技創新工作,讓國家取得的進步與自身的辛勤耕耘息息相關。
二是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促進科技成果的價值發現。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這不僅體現在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定上今后要有擺脫論文崇拜的趨勢,還有科研成果作為無形資產進入市場化的投融資體系在今后也會有更多的嘗試。有估值的科研成果才便于在市場上流通,只有建立科研成果與金融體系的聯系,才能便于采用政府貼息、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和對科技擔保機構進行政策扶持等方式來促進科研創新工作。
三是要營造科技創新友好環境。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創造大國,要為科技創新者提供包容友好的發展環境。體現在政府層面上主要是“放管服”的創新。如對科研創新工作涉及的政務審批、核準、備案等工作實行“最多跑一趟”的貼心服務,讓尊重科學家、學習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少數科技創新過程中,由于科技工作者傾心投入創新工作,造成故此失彼的小過失,應從盡職免責的角度給予適當的包容,積極呵護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積極性。
形成我們中華民族科技創新的核心動力,既需大力弘揚黃大年等杰出科學家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敢為人先、甘于奉獻的科學家精神,也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來優化科技創新載體,為科學家營造更加良好的創新環境。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科技 創新 科學家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