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對話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培養什么樣的人 辦什么樣的大學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在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
陳寶生
面對“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這兩個根本性問題,中國高等教育怎樣作答?如何應對挑戰與現實問題?一連串問題擺在了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面前。他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現狀有著怎樣的觀察,對改革發展有著怎樣的思考?近日,光明日報記者專訪了陳寶生。
對高教發展現實,要多一些警醒、反思和憂患
記者: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為我國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你怎么看待當前高等教育的歷史特征?
陳寶生: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釋了我們黨對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全面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兩個根本性問題,是一篇指引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綱領性文獻。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把握這些特點才能進一步認清高等教育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地位作用、目標任務。
一是供求關系在變。高等教育大眾化深入發展,很快就將進入普及化階段,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大,對多樣化、個性化高等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二是外部需求在變。新的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頻率加快,國家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高校必須在人才和智力支撐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三是國際競爭環境在變。我們已經從“仰視”國外高水平大學逐步轉化為一種平等交流、合作競爭的新關系。有的高校已經從跟跑進入并跑階段,并在某些領域具備了領跑的態勢。我們的舞臺是國際舞臺、坐標是國際坐標、標準是世界標準,這給我們帶來了歷史性挑戰。四是教育對象在變。我們面對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生子女群和最大的網民群體,他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與以往大學生相比有了很大變化。我們熟悉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都迫切需要作出改革和調整。五是資源條件在變。2012年以來,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GDP占比穩定在4%以上,今天教育可以調動的資源,是歷史上從沒有過的。
記者:“培養人”和“辦大學”這兩個關鍵問題,需要具體轉化為辦學理念。
陳寶生:要回答好這兩個根本性問題,我們要結合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多一些警醒、反思和憂患,進一步明確和完善發展理念。對此,我有五點體會。
一是教學決定生存。學校為教學而建,離開教學,校長不是校長、教授不是教授、大學不是大學。二是科研決定水平。教學出題目,科研出文章,成果進課堂、上戰場。很大程度上,教學的水平、服務的水平、國際的影響基礎在科研??蒲兴缴先ズ螅€要開展兩項服務:科研成果進課堂,服務于教學和育人;大力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服務于國計民生,形成良性循環。三是服務決定地位。要讓政府重視教育、社會尊重教育,首先要做出事來、做出成績來。四是質量決定興衰。有質量才有核心競爭力,才能吸引一流的教師、學生、留學生和社會資源。五是制度決定成敗。制度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制度,其中最根本的就是黨對高校的領導。在這個框架下,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和校內具體規則,提高辦學效率。
立德樹人,要落實到提高教育質量上
記者:“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但我們觀察到,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高校對此多少有些停于口號、止于宣傳。
陳寶生:我們說教育要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歸根結底,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要落實到學生健康成長上。要認真研究教育對象特點。這一代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人生目標更加多樣,價值觀更加多元,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渠道更加多面,大學生活更加多姿多彩。面對這樣的大學生,我們要更加重視因材施教,真誠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著眼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發展每一名學生的優勢和潛能。要強化教育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推進教育教學方式變革,提高教育教學實效。
立德樹人要落實到教師教書育人上。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第一要務。目前大學教師隊伍總體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些年輕教師、海歸教師對國情的了解不是那么深入;有些教師缺少相關教學能力的專門訓練;有些教師重科研輕教學,有的教授只掛帥不出征、由助手代為講課;也有個別教師師德有虧,做出超越底線的事情。為此,要大力加強師德建設,通過改進評價體系,強化激勵措施,獎懲并舉、獎優罰劣,引導和激勵教師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要重視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通過開展培訓、加強交流觀摩、充分發揮教研組作用、鼓勵開展教學研究等方式,引導教師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學上。
立德樹人要落實在提高教育質量上。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到提高質量、促進公平、優化結構、改善環境的新階段。抓質量,就要抓責任、抓標準、抓激勵、抓評估。我們要給高校充分的自主權,高校也要強化質量意識,肩負起抓質量的責任。質量是有標準的,沒有標準就沒有質量,教育部將出臺專業質量標準,高校要基于標準甚至高于標準培養人才。標準是底線要求,高于標準才是先進水平。
記者:高校如何才能承擔服務國家這一使命?
陳寶生:從根本上講,我們不是為了辦大學而辦大學,而是要扎根中國大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在服務中體現價值追求。
這些年來,高校為國家培養了一億七千多萬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各種人才,他們中間的優秀代表已經創立出了許多舉世矚目的標志性成果,像“兩彈一星”、載人航天、高速鐵路等。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有些高校的同志還安于閉門辦學,缺乏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主動性,對大規律不理解,對大邏輯不清楚,對大趨勢不敏感。要知道,把握住社會需求,服務好國家需要,高校發展才有目標、有動力。而增強服務國家的意識,關鍵是要主動與國家戰略對接。國家戰略是導向,高校的同志們要認真學習國家大的戰略、規劃、部署,結合學校實際和社會需求明確學校的定位,謀劃學校的發展。比如,國家“十三五”規劃我們對接的怎么樣?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等重要會議,我們是否領會了其中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再比如“一帶一路”,高校就要去研究,國家戰略的要旨是什么,相關國家有什么特點和需求,我們在語言培訓、課題攻關、相關類型人才培養等方面能發揮什么作用。這樣我們才能把握機遇,發展自己,貢獻國家。
沒有高質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學
記者:在對這兩個問題的求解中,與“培養人”密切相關的思政工作至關重要。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在一些學校無論思政課老師怎么用心講解,總有學生不感興趣或刻意抵觸。
陳寶生:高校要培養和造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理直氣壯地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教育陣地,提高戰斗力。
一是要教師、學生兩條線并進。要根據不同教師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對于老教授、老專家,要充分發揮他們在承載、傳承學校精神、校園文化中的積極作用;對于青年教師,要重點把握好入門關、培訓關和考核關。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在于教化,就是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文化人。要結合他們初步具備了邏輯思維能力,但理論認知相對薄弱的特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育正確立場、觀點和方法。高校領導要親自講思政課,這才能體察一線教師的困惑和問題,摸清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找到改進方法和途徑。
二是要把握好課堂、教材和網絡。要明確教師課堂教學的政治底線,建立健全課堂教學管理體系,確保課堂意識形態安全。教材體現國家意志,要從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抓好教材建設,把好進口教材關,切實加強教材建設的意識形態安全。網絡是當代大學生重要的成長環境、學習工具和交往方式。有人講,幾堂思政課抵不上一個微信段子,碰到問題不問老師問“度娘”,遇到困難不在班組講而在朋友圈求安慰,這給學校的管理,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重大挑戰。我們要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防止一些人利用網絡傳播錯誤的思想和信息。
記者:培養好人、辦好大學,教學至關重要。但我們在采訪中卻聽到不止一位老師的吐槽:現在“教學成了良心活,科研才是硬杠杠”。
陳寶生:教育者的本分是教學,要回歸教學這個本分。提高教學水平,基礎在本科。沒有高質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學。
近年來,本科教學工作開始升溫,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在本科教學上一定要舍得用力、下足功夫。高校領導不抓教學,不是失職就是瀆職,至少是不稱職。要時常問問自己,聽了多少課,接觸了多少師生,研究了幾次教學工作,對教學工作是否心中有數。提高教學水平,完善業績評價和利益導向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也很重要。這些年,國家撥了那么多錢,有多少錢是真正用在教學、人才培養上的?今年,國家專項支持中央高校搞教育教學改革,這筆錢是怎么用的,是否用出了成效?據我所知,這筆錢下撥后,高校更加注重課程內容建設、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和教學制度化建設,但也有個別高校領導對此不了解,工作不到位。
記者:再有就是大家都很關注的“雙一流”。曾有大學校長無奈地說:進入“雙一流”意味著得到重磅支持,大家都在瘋狂“挖老千”(挖“千人計劃”等專家)。這會不會引發無序競爭?學校該怎么對待“雙一流”?
陳寶生:“雙一流”是一個重點建設項目,要出人才、出成果,但更是改革項目,要考慮教育理念的轉變,實現以投入換機制、以建設換模式?!半p一流”建設也是一個效率計劃,是沖一流的,這是國際上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雙一流”的邏輯起點是“985工程”“211工程”,在布局時,前期要注重存量微調、增量優調,中后期要突出績效考核、動態調整。先一步進入“雙一流”建設的高校要有改革意識,確保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內部管理等方面為其他高校探索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要有競爭意識,“雙一流”身份不是固化的,要講究建設效益。暫時沒有進入的也不要氣餒,動態管理就意味著機會。各學校要把精力集中在改革發展中,不應把精力放在追名逐利上。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陳寶生 教育部部長 高教發展 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