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光盤”不是小題大做
“光盤行動”,道出不過尋常,就餐者量力而食、不剩飯菜而已。但在物質財富日漸豐盛的當下,真正做到“光盤”卻不容易。有些人難免疑惑,不過是菜、飯剩余一些,并非有傷大雅,何必小題大做?
泱泱中華,以農立國,以食為天。“吃”這件事,其實茲事體大。敬天惜糧、勤儉節約既是先民面對自然不可抗拒因素時的生存法則,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淵源與傳統。而“光盤行動”正是這種優秀文化精神的延續和傳承。
惜食,實為廉德。北宋名臣范仲淹,少年時代生活清苦,每天將凝結的粥切開,配著幾根腌菜吃,然而正是有過這種“劃粥斷齏”的日子,才讓范仲淹擔起了“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重任。在當代,也有許多前輩學者將“光盤”作為畢生的習慣。筆者上世紀90年代幸得教育家朱九思、涂又光師言傳身教:朱先生每日午餐,不過一碗清湯面加一個荷包蛋;涂先生請我們去食堂吃飯,不過幾樣份菜,每次都吃得干干凈凈。這些“小事”令人難以忘記、感動至深。
對學子而言,就餐光盤,本是平常之事。在六七十年代國家經濟困難之時,剩飯剩菜簡直天方夜譚。直到90年代以后,奢靡之風漸長,大學校園內的消費攀比也冒出頭來。在食堂,有些學生隨便吃了兩口,便嫌飯菜不合口味,一丟了之;出門聚餐,部分學生大手大腳,花錢闊綽,感覺這樣才有“面子”……一時間,節儉樸素仿佛成為小氣的代名詞。
顆粒歸胃非小事,“光盤行動”更不是小題大做。事實上,“光盤”及其所代表的勤儉節約、艱苦樸素,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第一階梯。今天在校園里讀書的孩子,明日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者,若是攀比驕奢,輕則害身累家,重則殃民禍國,這樣的風氣不可蔓延,因此,“光盤行動”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光盤 小題大做 光盤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