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百家實體企業調查:最低價中標危害較大 該改了
為何“風行”
擔心“說不清”,規避“履職風險”,導致一些地方傾向于“最低價中標”
■“招標方普遍認為,價格低不犯錯誤”
那么這個企業“人人喊打”的“最低價中標”,從何而來呢?
“最低價中標”的法律依據是《招標投標法》。我國《招標投標法》規定,中標人的投標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一)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招標文件中規定的各項綜合評價標準;(二)能夠滿足招標文件的實質性要求,并且經評審的投標價格最低;但是投標價格低于成本的除外。”此外,《評標委員會和評標方法暫行規定》第二十九條也明確規定:“評標方法包括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綜合評估法或者法律、行政法規允許的其他評標方法。”
從以上法條可以看出,我國實施的評標方法并不唯一。那么,為何在實際操作中,價格往往成為評標的唯一要素?
——擔心“說不清”“犯錯誤”,規避“履職風險”,是一些地方和企業傾向于“最低價中標”的重要原因。
“大家都痛恨‘最低價中標’,可是產業鏈上每一環都在搞‘最低價中標’,因為你不搞低價,審計可能會審你!現在大力反腐,誰敢采購高質但高價的?雖說這完全是兩回事,但別人都是‘最低價中標’,就怕咱有時候說不清啊。”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王平說。
張智也表示,盡管現在政府采購只重視價格有客觀原因,即產品質量只有使用起來才能檢驗,但更重要的還是“招標方普遍認為,價格低不犯錯誤”。
——市場質量監管缺位、不到位,也是“最低價中標”大行其道的助力。
從招標到中標,從施工到竣工,我國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可謂全覆蓋。但依然有一些偽劣產品能“一路暢通”,這往往與執法不嚴或懲處力度較低有關。
嚴昌龍介紹,很多產品,例如電纜的質量檢驗檢測并不難,但像奧凱這樣的劣質產品卻能拿到質量監管部門的合格報告,說明有關部門質量監管還有漏洞,執法力度還不夠。“無論哪種評標方法,送檢和抽檢必須嚴格執法,市場的公正和監督不能缺位,否則就會劣幣驅逐良幣。自從奧凱電纜出事后,質監部門加大了抽檢力度,我們周圍很多不合規的小企業馬上就關門了。”
——招標方過于強調成本而忽視質量,也導致招標的天平傾向于價格。
盡管法律文件等對招投標的各項指標都做出了規定,但技術等指標的優劣很難在使用前評判,只有價格最易分出高下。為了最大程度節約資金,提高效率,一些工程在招標中故意忽視“能夠滿足招標文件的實質性要求”這個條件,將低價作為最高標準。即使發現投標人報價過低,也不啟動價格認定程序,導致投標人不計成本地惡性競爭。
“招標法明明要求價格不能低于成本,為啥會有人虧本競標?因為沒有人去核算合理成本。”王平說。
嚴昌龍透露,我國普遍采用“最低價中標”,有一個客觀原因就是招標方對招標產品性能并不了解,只能談價格。“我們競標一些國外或外資企業的項目,招標方會對產品原材料配比、產品結構等進行詳盡要求,甚至根據你的設計圖進行議價,優質優價,而國內這樣的招標很少。”
編輯:梁霄
關鍵詞:實體 企業 低價 中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