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讀·榜樣讀·榜樣
“電力天路”上的奉獻之歌——記奮戰在青藏高原的吉林電網工程建設者們
2017年4月6日,隨著藏中聯網工程這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輸變電工程正式開工,藏中一帶冬季枯水期供電緊張矛盾將被化解。
資料圖
在這一工程建設的攻堅高地中,活躍著一支來自東北的電力工程隊伍——素有電力“鐵軍”之稱的吉林送變電人。
電力“鐵軍”挺進雪域高原
初夏6月,在西藏波密縣藏中聯網工程施工現場,一支工作服上印著“吉林送變電”的電力施工隊伍,正在海拔4000多米的無名山上為鐵塔組裝做著緊張的準備工作。
藏中聯網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超高海拔、超大檔距、超大高差的“三超”工程。由吉林送變電工程公司承建的線路標段,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工程沿線施工環境極其惡劣,施工難度和復雜程度高。
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再次激發了建設者們的“鐵軍”精神。當年,吉林送變電工程公司的前輩們,在東北迎著刺骨寒風和凜冽冰雪建成了載入史冊的我國第一條220千伏輸變電線路。如今,他們也要挑戰一個極限,建設世界上自然條件最復雜的輸變電工程。
激情滿懷,但現實情況卻遠沒有那么簡單,這僅僅是開始。
來到雪域高原,項目施工經理王繼有不禁感慨,“從事電力工程20多年,第一次見到自然條件這么復雜的電網施工工程,第一次要在海拔4000米以上施工,塔基之間高差有的能達到1000米,挑戰實在不小。”
高原氣候條件惡劣、建設條件復雜、交通極為不便,這些都還可以克服。但是人長期在高原上生活和工作,稍不注意就會隨時可能患上危及生命的肺水腫、腦水腫等高原病。
“為了打贏這場高原電力建設的攻堅戰,公司從人力、物力給予了最大的保障。在工程開始之前,施工隊員還接受了由登山隊組織的兩個月攀巖訓練。這為我們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支撐。”王繼有說。
挑戰世界電力施工極限
“剛要入睡,就被缺氧的窒息感憋醒,然后大口呼吸,再入睡,又被憋醒,一晚上要持續很多次才能勉強入睡。”施工隊員萬菊超說起高原上入睡情景苦不堪言。
藏中聯網工程施工路途最高海拔5295米,很多地方含氧量通常只有平原的30%,在這種環境下施工,是對電網建設者們的極大挑戰。
來到由吉林送變電工程公司承建13包的施工現場,記者看到這里山勢如削,高聳入云。平地上架起兩座索道架,依靠向山頂延伸出2000多米長的索道,把幾十噸重的水泥、鐵塔還包括施工機器分拆后一點點運到山頂。在超過70度的山坡上,依稀可見1條繩索,施工隊員們平時就是靠這條繩索攀到山頂上作業。
藏中聯網工程位于世界上地質構造最為復雜、地質災害分布最廣的“三江”斷裂帶上,沿線泥石流、塌方、滑坡等自然災害隨時可能發生,生命保障很多時候只能“天注定”。
從做準備工作到現在,工程隊進藏一年多,已經歷兩次地震和多次山體滑坡。“有一次凌晨發生泥石流,工程隊駐地的一個帳篷被卷了進去,有不少人在奔跑中把腳扭傷。幸虧發現得及時,不然后果不堪設想。”16包項目經理王超,如今回憶還心有余悸。
施工經理邢鑫告訴記者,雖是夏天,但施工現場夜里的溫度可達到0攝氏度以下,寒氣逼人,工人凍得直打戰。而中午溫度又可以躥升到20攝氏度,強烈的紫外線讓很多工人脫了一層又一層皮。
但為保障工程順利建設,施工隊員們將帳篷架設到施工場地,架設到峭壁邊,吃睡都在里面,用頑強的意志克服極端高原氣候帶來的困擾。
讓黨旗與鐵塔一起飄揚
走進設在林芝市波密縣的吉林送變電工程指揮部,迎面映入眼簾的是寫在墻上的一行大字: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降標準。
16包黨支部書記韓繼福說,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施工,沒有一種對祖國建設事業的責任感,沒有一種奉獻精神是難以支撐的。“盡管在遠離家鄉的青藏高原施工,這里的黨建工作絲毫沒有弱化,反倒得以強化。”
伴著電網工程鐵塔立起的,是一面面鮮紅的黨旗。在幾個工程指揮部,隨處都可以見到黨組織的身影。黨員工作墻里有黨員如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莊嚴承諾,黨員活動室里有豐富的活動記錄,黨支部負責人定期與黨員進行談心。
“關鍵崗位有黨員,困難面前有黨員。”吉林送變電工程公司黨群部部長周奕說,我們在藏中工程中深入開展了“融入工程”,黨員沖鋒在一線,用黨組織的凝聚力提升了隊伍的戰斗力。
在16包擔任技術員的楊帥,是前年畢業的大學生。他第一次上山摔了好幾個跟頭,滿身都是擦傷,回來時心里打了退堂鼓。“隊長是個老黨員,他當時翻開衣服,身上布滿了一道道傷痕。這種無聲語言深深感染了我。”如今,楊帥堅定地留了下來。他告訴記者,能夠參與到這樣一項偉大工程里,心里滿是自豪感和責任感。
崇山峻嶺間,一面面紅旗在藏中聯網工程指揮部和施工現場飄揚,同時也飄揚在每個建設者的心里。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工程 施工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