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資訊收藏資訊
八千秦俑的故事講給你聽
讓更多人看出秦俑的門道
其實在一號坑發掘時,許衛紅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采訪和提問,很多問題讓她匪夷所思。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名氣大,但有多少人真正知道這“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內容?2012年編寫考古發掘報告時,她和隊友們都覺得有必要再寫一本科普版,讓更多的人來看秦俑時能懂點門道。但隨著考古的結束,大家又有了新的任務。
秦始皇兵馬俑
三秦出版社的李郁在一次考古論壇上聽到了許衛紅所做的《千年之約——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的考古報告》,便約請許衛紅寫一本通俗的普及讀物,因為關于秦俑的普及讀物實在是寥寥無幾。
寫作的過程非常愉悅。愉悅是因為再看以前的發掘日記,又有了非常多的感悟。也正因為愉悅,居然很快就寫完了。她用編寫專業版發掘報告的廢紙打印出來,迫不及待地請自己的愛人、同為考古專家申茂盛當第一個讀者。“好不好?”“還用我說嗎?沒看到我一氣看完,都沒有瞌睡嗎?”
又拿給女兒看。“這段太專業!作為外行,你不解釋一下,這些專業知識我為啥要懂?”許衛紅將書稿再次精心修改,請女兒拿給她的同學們看,直到他們說“基本看懂了”。
《說說秦俑那些事》是2015年歲末出版的。當年就被評為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首屆中國傳統文化優秀推薦讀物。許衛紅說,“我自己不能說這是一本好書,但能說這是一本傾注了心血的書。”
“秦俑的鑄造雖然是批量化生產,但它絕不同于我們現在的流水線,而是手工加模具,有很多個作坊制作兵俑,在作坊內部有做耳朵的、做兵器的、做車的,然后進行組裝,所以每一個都不一樣。陶工的鑄造是非常講究的,我們發掘出一個陶俑居然還畫著眼睫毛,墨色非常細,大概相當于兩根發絲。”這次發掘的很多第一次都被寫到了書里,比如第一次清理出絲織痕跡;第一次認識到木車制作的真實水平;第一次提及陶俑燒成后進行的修補工序……
遠逝千年的那段歷史,依托扎實考古的骨干,再輔以精準的學術觀點,尤其是糅合了許衛紅面對每一次新發現時的喜悅與惶恐,讓讀者也實現了一次與兵馬俑的凝視。從此她下了決心,每次完成一個項目,都要寫一個專業的考古報告,再寫一本普及性的讀物。
田野是考古學家的舞臺
和許多被調整到考古系的學生不一樣,許衛紅考大學時第一志愿報的就是考古專業。
秦陵被稱作考古學家的天堂,袁仲一等老一輩發現了兵馬俑,并奠定了兵馬俑和秦陵的研究框架,一代代人前赴后繼地拓展、深入,更多的發現支撐著更多的研究,更多的研究支撐了更多的展示與開放。
在許衛紅看來,所有的田野考古都有自己的意義,她并不厚此薄彼。2014年她離開了秦始皇陵博物院,調至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現在擔任秦都咸陽城大遺址項目考古領隊。
咸陽宮闕郁嵯峨,六國樓臺艷綺羅。秦都咸陽城是一座帝都,盡管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咸陽城的考古工作就已經啟動,但城墻一直杳無蹤跡。2010年重新啟動的秦都咸陽城大遺址考古工作,直到現在還沒有石破天驚的消息,但她依然樂此不疲。“考古從來不是為了探寶,只是為了完成一次穿越,完成一次與古人的對話。一片石磬殘塊、陶盆殘片,都有它們的前世今生。”
“田野是考古學家人生的舞臺,無論寒風凜冽,還是烈日當頭,用手中的小鋤頭、小手鏟精耕細作,來來回回地辨識土色、劃地層、找遺跡。當文物露頭后更是忙碌不停,跡象的剝剔、遺物的清理需要福爾摩斯般的觀察力和極端的耐心,還要給所有的地層、遺跡遺物繪圖、記錄、拍照。晚上則要挑燈夜戰寫報告”。在別人看來枯燥重復的工作,她從不厭倦。
現在,田野考古之外,許衛紅會通過微博、微信來傳播新的考古發現和認識,對于現實中存在的破壞文物或者文物保護中的不當舉措,她也會口誅筆伐,在微博上擁有不少粉絲。
畢業快30年了,許衛紅對考古的愛不減反增……
編輯:楊嵐
關鍵詞:八千秦俑 秦始皇兵馬俑 兵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