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神童”之殤罪在“短淺”教育
他從9歲開始跳級,小學只念了3年,中學只念了4年,14歲就上了大學,被譽為神童。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進入大學之后,因為比班上的同學小四五歲,讓他跟班上同學的交往都成了問題。大四那年,因為多門功課不及格,他被學校責令退學。在媒體的追蹤下,相關部門又“網開一面”,讓他重新回到大學校園。他就是當年備受關注的神童王思涵。(6月21日 中國新聞網)
論神童,甘羅、莫扎特、曹沖、伽羅瓦等中外名人趣事耳熟能詳。人們津津樂道于他們的才華故事,并將他們的聰明行為傳授給子女及周邊的小朋友,有些還被編入了教材之中,以此教育學生靈活學習和運用知識。
然則現實生活中的神童,雖可年少成名以優異成績考入名校,但卻多逃不過“傷仲永”的命運。對此社會各界議論紛紛,有人認為,這是神童教育的反面教材,培養神童的少年班應該停辦;也有的人把矛頭對準了媒體和神童的父母;還有的人在深表同情之余,認為神童教育只是忽略了某些方面的培養,趁年輕還可以補救……
神童之殤與其說是被“捧殺”、被“壓力”,倒不如說是被“教錯”,為成績,父母取消了神童除學習之外的一切“權利”和“義務”,教師也將神童列為重點保護對象,給予了過分關注和輔導。俗話說:物極必反,神童本就聰明過于常人,無需“拔苗助長”。在筆者看來,神童真正欠缺的是更具針對性的科學教育和理性培養。
對于神童,英國并不愿意將他們“神化”,而是強調神童的出現更說明普及教育以及多民族融合的重要性。加拿大則更注重培養神童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在日本,如果一個小孩表現出超出同齡人的才能,那么家長會很高興,但如果這個小孩同時很不合群,那么家長的擔憂會遠大于高興。
有人曾用一個公式來表達神童之殤:“缺失的童年+揠苗助長=殘缺的教育”。古往今來的神童不在少數,但功成名就者少之又少,究其根源無外乎“短淺”教育。我們過多關注了神童的成績,夸大了神童的天賦,卻忽略了神童取得成功的過程及其內在的邏輯思維體系。
在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父親辛格可謂培養神童的教育高手,他擅于發現女兒的摔跤天賦,利用科學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兩個女兒摔跤技能以及實戰策略,久而久之,吉塔和巴比塔都形成了自己對摔跤的理解和取勝方法。然而吉塔在大學里由于受到了“贏獎牌”等非科學的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影響,曾讓她懷疑人生、自卑、自暴自棄,好在父親及時出現,糾正了教育方法,方才成就了吉塔的金牌夢。
可見,神童之殤并非“捧殺”“壓力”所致,而是未接受到科學的教育所致。故而筆者認為,對神童適當進行超前教育是好事,但“急功近利”式的教育切不可行。作為家長、教師、教育管理者,切不可過多干涉神童的學習,在神童成長過程中要考慮給他們適當的自由,讓他們享受和承擔應有的“權利”與“義務”。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神童 教育 短淺 培養 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