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讓電影、影迷和電影節一起成長
托舉與推介:辦好電影藝術“實驗室”
安德烈·巴贊還曾這樣評價戛納電影節:“一座為期兩周的現代電影修道院,在這里,有俗氣的狂歡和煙花,但更多的是值得清心寡欲地欣賞的影片?!彪m然世界上各大電影包納了各種類型和風格的電影,但在電影節上口碑最佳、最終獲獎的,大多都是藝術電影,這是不爭的事實。
藝術電影和我們常說的商業電影或類型電影是相對的概念(當然沒有絕對的分隔線),商業片以盈利為最重要目的,它側重于迎合觀眾口味,追求通俗好看。藝術電影恰恰相反,它往往反類型化,有強烈的實驗色彩,追求和創造電影美學,“深層次探討人性、人生或內心”,因此電影批評家戴錦華認為,藝術電影是電影工業不可或缺的實驗室和前沿突破口,沒有它們,電影工業就會喪失發動機。換句話說,藝術電影是電影藝術的探險者,它們創造出的某種敘事方式和美學風格可能一開始是小眾的,但最終卻能夠為商業片所用,不斷開拓商業電影的格局和疆土,讓電影永葆新鮮感和生命活力。
然而現實情況是,藝術電影的處境步履維艱,比如它們不得不面對缺乏和投資方對接窗口、資金不足、藝術院線缺失、觀眾“偏食”、宣發成本水漲船高等困境。改變現狀不可能在一夕之間,但電影節的存在,可以為藝術電影提供很好的推介、宣發乃至生存平臺。多倫多電影節主席皮爾斯·韓德林曾這樣說:“我覺得有些電影人的作品現在可能就是為了電影節而存在,或者可以說是因為他們的電影沒有別的地方去放映,這種藝術電影現在的生存空間很小,過去有很多專門的藝術電影院可供看藝術電影,現在都沒有了。所以,我們現在的電影節已經變成了一種替代原先藝術電影院的發行渠道?!敝袊脑S多知名導演如“第五代”的陳凱歌、張藝謀,“第六代”的王小帥、婁燁、賈樟柯以及現在非常年輕的畢贛、忻鈺坤等,都是憑借藝術電影在電影節大放異彩而走出來的,他們既是華語電影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華語電影藝術的實驗者和創造者,很難想象沒有電影節的托舉平臺,他們僅憑最初的商業電影放映就能被發掘。從這個角度看,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的獎項設立值得特別稱道,此舉意在發掘人才,探索電影的可能性。當然“金爵獎”更是對世界影壇新銳報以鼓勵推舉的目光,對于藝術電影推舉舉措的強化,一定會不斷地為電影行業注入新鮮的血液,推動中國以及世界電影業的進步。
影迷與迷影:觀眾電影美學品位面臨提升
優秀的電影節不僅能夠影響電影、影響電影藝術、影響電影人,它也深刻影響著電影觀眾。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有大量佳作力作出現一票難求的盛況,許多觀眾感嘆熱門電影票比春運火車票還難搶,足見市民和影迷們對電影的熱愛。
只是,愛看電影和愛電影,并不能畫上等號。電影學者葛穎這樣區分二者的區別:前者是影迷,后者是迷影。影迷熱愛看電影,也看過不少電影,但往往不接受他們“看不懂”的電影;迷影肯定是影迷,但如同蘇珊·桑塔格說的,他們對電影的“迷戀不僅僅是喜歡,而是一種電影的審美品位,建立在大量觀看和重溫電影輝煌歷史的基礎上”??梢哉f,迷影們就是藝術電影所設想的“理想觀眾”。不過在電影產業化、工業化和資本化的過程中,當電影越發成為一種IP和快消品,影迷越來越成為電影消費市場的主體,而迷影則往往居于電影市場邊緣或之外。一個國家的電影觀眾是什么樣的,電影市場是什么樣的,這個國家的電影水平就是什么樣的; 反過來說,這個結論同樣成立。因此,推動電影藝術的進步,不僅僅需要從供給側一端進行改革,對需求端的審美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提升,也同樣重要。
想起去年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的一個小插曲。電影節播放了塔可夫斯基的《鏡子》,許多觀眾大呼“看不懂”,戴錦華教授對此“大為光火”地表示,看不懂藝術電影的,就回家慚愧去。戴錦華說,《鏡子》在1975年曾讓整個莫斯科為之沸騰,在塔可夫斯基、伯格曼、費里尼、安東里奧尼的輝煌時代,所有電影都是在四五百人的大影院放映的?!懊恳徊啃缕姆庞扯际枪澣?,一票難求。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球票房TOP50的一半以上是這些大師的電影?!彼J為看懂看不懂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這背后折射的是很多人對“單一審美趣味的洋洋自得,是對所有差異性——且不說批判性——的拒絕”,“資本的邏輯就變成了一種文化消費邏輯:不付出或者說最小付出便能獲得快感”。她提出:“電影教育是作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作為一般的藝術教養和藝術修養,在中國還遠遠不夠。”
顯然,電影節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最通俗、最容易被影迷們接受的電影教育和藝術教育渠道,這里展映的不是“單一的、娛樂性的、消費型的”電影,而是“多元的、豐富的、世界各國的”影片。這是影迷們的嘉年華,他們瘋搶電影票,愿意走進影院欣賞他們“看不懂”的電影,并在觀影結束后在類似豆瓣這樣的電影社區或微信群中相互交流,慢慢從湊熱鬧的影迷變成懂電影的迷影。這也是上海電影節不容忽視并應該深挖的意義之一。它可以、也應該為觀眾提供一個通過觀影形成自己電影美學品位的文化環境。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電影 電影節 藝術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