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在故宮“活捉”當代藝術
任何當代藝術都攜帶傳統文化的基因
在《記憶與當代》展覽中,彭薇的作品是裝置藝術《遙遠的信件》。彭薇認為,面對傳統山水繪畫,自己并不僅僅“看見”某位大師的“畫面”,而應該“整個兒看見”一件通體完美的“手工制品”,包括古畫卷軸與冊頁的包首、封面,束畫的絲帶、連接絲帶的玉別,盛放卷軸冊頁的畫盒,當然,也包括題跋。
彭薇介紹:“中國古代繪畫都有題跋,而我的作品是反向的。在挪用古代繪畫圖像的同時,我用西方文人的信件、詩歌,‘替代’了題跋;但這替代的位置、書法、效果,仍是‘題跋’。這是有趣的對應游戲——古人用題跋與繪畫交談,我借西方文人的書信與中國古人的畫交談,同時,也與現代觀眾交談。”
早在1993年就參加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徐冰,這一次帶來了一幅《江山萬里圖》。嚴格來講這并不是一幅畫,沒有畫布、沒有宣紙、沒有顏料,完全用光在空間中構成一幅圖像。
為什么要用這樣的手法,再現中國古代一幅實實在在的繪畫?徐冰說:“由于時間的作用,墨色與紙、絹徹底浸透在一起,使古畫獲得了豐富的魅力,而這種魅力可以用光來表達。因為光被稀釋和滲透在空氣中,變化極其豐富,勝過任何顏料。”
作為當代藝術家,徐冰成名已久,他的藝術有兩條貫穿的線索:一是對傳統藝術進行當代轉換;二是從當代社會的“現場”中獲得能量,并將這種能量轉換為藝術語言。
“任何當代藝術和當代的人,包括我,都攜帶著一種文化基因。這種基因深藏在每個人的身體里,藏得很深,即使有時候你不喜歡它,想掩蓋它,但它總是會跑出來。”徐冰說,“在我最想讓我的藝術表達出當代性、國際性的時刻,我做出來的東西,卻有非常強烈的中國思維的背景和中國古代哲學的方法。”
在徐冰看來,故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系,自然而然地會影響創作。“故宮是一個參照,當你需要判斷當代文明發展到今天的節點、走向、問題、盲點時,它會從一個坐標,給你一個判斷的標準。”
故宮不僅保存古代文化,還服務當代人的生活
李明威記得,自己小時候對中國古代的記憶是有疏離感的,“從小受到的藝術教育,講西方的東西多一些,最早知道的是‘文藝復興三杰’,但對‘四王’‘四僧’‘南北宗’,要大學后才知道”。徐冰說:“過去一二百年,我們處于一個學習西方的階段;現在,我們意識到中國文化的了不起之處。”
《記憶與當代》中方策展人之一、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表示,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進行公眾教育,把傳統與當代社會對接,而威尼斯雙年展正是一個這樣的平臺。
“文物是靜態的,如何讓文物、讓古代藝術活起來,是我們博物館工作者和文創從業者需要解決的課題。任何文化、任何藝術,如果和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沒有切實聯系,它就不會有很大的意義和作用。”王亞民說。
本次展覽跨越了時間、空間、行業、技術。除了18位中國藝術家,另有5位意大利時尚設計師用故宮元素設計了家具;還有來自于11所美術和藝術院校的99位在校大學生,利用燈光、音響、全息、AR等新技術參與創作。
中方策展人之一、派格傳媒總裁孫健君說:“以前,我們誤以為故宮就是收藏中國古董的地方,而事實上故宮在這些年來,長期致力于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時尚。故宮不僅保存中國古代的文化,還服務于當代人的生活。故宮在收藏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扶持中國當代藝術的創新。”
在展覽的開幕式上,徐冰說,自己沒有資格代表18位參展藝術家,而這18位藝術家也沒有資格代表中國所有的當代藝術家,但所有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活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11月26日。而從故宮的記憶出發,中國的當代藝術正走向下一個時代。
編輯:楊嵐
關鍵詞:故宮 藝術 中國 在故宮“活捉”當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