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一支湖筆的前世今生
湖筆以羊毫為主,一來羊全身的毛都可以用來做筆,毛料充足;二來羊毫蓄墨足,彈性好。按毛毫的長短粗細、色澤差異、有鋒無鋒的,分揀出40余種類型筆毛料,以適應傳統制作各種規格毛筆或用于筆頭不同部位所需。
將分揀好的毛料交給水盆工,主要工作是在水盆中對毛料進行浸洗、篩選、梳理、整形,把筆毛料加工成半成品筆頭。這道水盆工序包含20多道小工序,一個好的筆工一天只能完成兩到三個質量上乘的筆頭。由于雙手長年浸在水里工作,工人往往冬天長凍瘡,夏天皮膚爛。一直以來,水盆工都是女子,所以得尊稱“水盆娘娘”。
像水盆一樣,以生產工具得以命名的制筆工序還有蒲墩——對用作筆管的竹梗原料進行逐根分選、加工和檢驗。因舊時筆工是坐在一個蒲墩上進行操作的,故而得名。
結頭是將水盆工做好的半成品筆頭經過曬干,先用絲線將其根部捆扎,然后將松香在油燈上加熱,把熔化的松脂涂在筆頭底部黏結,防止脫毛。
裝套,顧名思義,將筆頭和筆桿按規格對號進行裝入。筆工稱“裝得好的筆頭從筆桿中拔出時會‘嘣嘣’響”。
擇筆又稱為修筆,對已經正式安裝在筆桿中的筆頭進行最后的毛毫整理,將筆頭中的斷毛、雜毛、沒有鋒穎的毛一根根地剔出。舊時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街頭常有湖州筆匠擺個小小筆攤,他們賣筆少,修筆多。一些書畫名家慕名而來,請修筆師將禿筆換添毫毛。生意雖不起眼,收費卻比買新筆高出兩倍。新顧客來買筆,修筆師請顧客在宣紙上寫幾個字,然后按各人用筆的特點一一加料配好。
刻字是目前唯一可以用機器來代替的制筆工序。在筆桿上刻上筆的商品名和生產單位字樣,古時,還要將產品名刻在筆桿上,例如:50兩蘭蕊,意即100支蘭蕊毛筆售價為50兩白銀。當時是不允許小販隨便加價的。
努力再做500年
2006年,湖筆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湖筆制作大家邱昌明入選為唯一一位制作技藝傳承人。16歲那年,邱昌明師從當地著名制筆老藝人姚關清,而姚關清一生就帶了邱昌明一個徒弟。在湖筆制作業界,一般學習一道制筆技術需要3到7年,而邱昌明只學了兩年多時間,師父就讓他開始獨立制作出口日本的高檔羊毫湖筆。頂級紫毫葫蘆式筆頭的制作方式原已失傳,近年來由邱昌明研制得以再現。
在漫長歷史歲月中,毛筆化作傳遞親情的家書、化作書香門第的儒雅,化作華夏文化載體的見證。然而,當代書寫已顯沒落寂,從毛筆到硬筆,再到鍵盤無紙化,毛筆基本上退出日常書寫工具的行列。書法也與實用書寫脫離,成為一種須專門學習的藝術。失去了最廣泛的使用群體,市場銷售大幅下滑,毛筆產業整體上的萎縮也就成了必然的趨勢。
近年來,在傳統制作技藝還在維系傳承的情況下,工藝和技術的退化也十分明顯。事實上,部分傳統產品的制作技藝已經失傳。傳統湖筆制作技藝失傳的危機更直接地表現在制作技工的后繼乏人。目前在湖州各主要湖筆生產企業中,40歲以下的筆工已屈指可數。由于做筆實在太苦了,一些制筆大師不愿自己的子女再從事這個行業,一些制筆世家四代五代后也出現了傳承斷代。
好在,還有很多人堅持著,還有很多如楊松源一樣的制筆大師。
湖州有湖筆博物館,展陳著湖筆的前世今生。湖州從2002年起就開始舉辦大型的湖筆文化節,一直堅持到現在,每一年都是傾城而動。散落在湖州的各種湖筆館生意還算興隆。這里的學校都有書法繪畫課,課外的各種書法繪畫工作室更是充滿了街頭巷尾。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很多年輕人又開始愿意學習制筆了。2016年,湖州市的湖筆生產和經營企業共有102家,家庭作坊187家。生產湖筆1468.4萬支。市湖筆協會組建了“湖筆旗艦店”電子商務平臺,線上線下實現銷售總收入1個億。雖然產值不大,但湖筆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平實的話:雖然我們做不了500強,但我們努力再做500年。
好,就先再做500年。
編輯:楊嵐
關鍵詞:湖筆 制筆 湖州 制作 一支湖筆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