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聚焦點聚焦點
翟惠生:戲曲發展要有互聯網思維
戲曲的互聯網思維
我們現在處在一個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互聯網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限縮小。對于傳統藝術來說,這是機遇也是挑戰。在互聯網時代,傳統藝術的發展也需要有互聯網思維。
網絡是一種傳播手段,如果把戲曲與網絡有機地結合的話,這不但對戲曲的發展大有益處,更對浸潤中國價值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有7億多網民,這是一個龐大的受眾群體。拿戲曲來說,如果把一個京劇名伶的故事制作成一部網絡劇,哪怕時間不長,哪怕片中只講一兩個生活與藝術的故事,相信受眾喜歡點擊,這樣慢慢滲透給網民,久而久之,人們對戲曲的認識和理解逐漸深化,我想,這是不是也是對價值觀一種很好的傳播方式呢。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演人物故事這種符合網絡傳播特點創新戲,來傳播戲曲之魂、之事、之神、之形。我認識一個工人戲迷,只要是舞臺劇他都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專門在戲院門口等退票,一生中能和演員說句話、拍張合影,在他看來就是榮耀。雖然他沒有什么文化,但卻是一個有心人,他聽到很多的傳奇軼事,甚至演員的住址、舊宅在哪兒,他都會騎著自行車親自核實,然后再寫這段小故事,還在雜志上發表。前些時候,這位快80歲的老人,在長安大戲院等退票,喬志良老師就給了他一張票,看了場《李七長亭》,看完很興奮,回家的路上一口氣沒上來,不幸去世。有一位編劇聽說后,覺得這個故事太好了,一個等退票看戲的忠實觀眾,從二三十歲等退票看戲,等了一輩子票,所有的戲單和票根都保存著,用他的視角見證了中國舞臺藝術的興衰和歷史變遷,這是一個很好的藝術題材。這就是生活中的故事,也是最能感動人的。所以,將生活中和戲曲相關的好故事與互聯網傳播結合起來,變成易于大眾接受的藝術形式,真是對傳播價值觀功德無量的好事。
最近幾年,媒體一直都在尋找最美,關注好人、好事,戲曲是有這樣的功能的,它的“忠孝節悌”就是倡導社會和諧、家庭和睦,引導人們向善,這也是藝術的歷史責任。也許,舞臺上的空間有限,但網絡的空間卻是無限的,當代的戲曲人也要有充分的網絡思維,打破固有觀念,與網絡結合,創作好的網絡作品。形式可以是現代的,傳播方式也可以很現代,但關鍵有一點,本質的東西不能丟,也就是說藝術不管形式怎么變化,一定不能丟掉它的“魂”、“事”和“神”,對于戲曲來說更是這樣。經濟學上有一個名詞叫“供給側改革”,這也是最近很火的提法,文化產品的供給側怎么改?改革要符合邏輯,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那么,對于戲曲來說,它的“魂”是價值觀,是為政治服務的;它的“事”是離奇的,但卻是告訴人們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的道理和方法;它的“神”是“于無中有”,是大寫意;它的“形”是藝術的,它通過大美而展現。因此,戲曲的“供給側改革”,在符合以上條件的前提下,調整戲曲的結構,使戲曲要素實現優化配置,提升戲曲的關注度和功能作用。
現在人們一直在感慨,有沒有培養高級藝術“藍領”的院校和系所?攝影、攝像、剪輯等這都是學問、藝術。馬連良的大兒子馬崇仁,一輩子唱了很多戲,但也一直都沒有大紅大紫,但他知道很多戲怎么演,被稱作“戲簍子”。京劇中唱小花臉的反而常常是“管事”的,這就是高級藝術“藍領”,這些人有時反而會是最有價值的。馬連良先生曾說過,在臺上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所以,藝術是哲學的,是辯證的。因此,如果作為編劇,最根本的就是一定要有生活情懷和家國情懷。生活情懷指的是人的感覺,家國情懷指的是高度,在熱愛生活的同時,還要深入生活、琢磨生活,有提煉生活的能力,這樣才能寫出好戲。如果作為導演,既是專家更應該是雜家,要上接天氣、中接人氣、下接地氣。上接天氣,就是領悟時代的要求,以獲得發展的空間;中接中氣,就是要理解專家學者的見解和看法,深化自己的理性思維;下接地氣,就是通俗的,能讓“三歲孩童了然于心”。這樣才能“傳得開”,而只有“傳得開”,才可能“留得下”。正所謂高山仰止,“高山”指的是藝術,“仰止”是指受眾。給人以教化、給人以熏陶,這便是藝術的社會作用。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戲曲 發展 互聯網 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