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周東紅:手工宣紙的“掌簾人”
接過新使命
2007年,中國宣紙文化園在安徽涇縣成立,周東紅被抽調過來。從此他的工作逐漸從單純的宣紙生產轉變為對古法宣紙制造進行生產性保護。
周東紅工作的轉變與宣紙的市場形勢息息相關。近些年來,宣紙生產受到書畫紙的強烈沖擊,市場萎縮嚴重。由于傳統宣紙生產是手工制造,且生產周期長達3年,使得生產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很多書畫紙憑借日益降低的成本,有的還打著“宣紙”的名號,逐漸占領了中低端書畫市場。
市場的萎縮帶來的是行業人才的流失,宣紙制造這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漸漸面臨著“人走藝失”的風險。
周東紅曾帶過20多個徒弟,現在大部分都不干撈紙了,原因不外乎太辛苦、枯燥乏味等。他的得意門生是他的第一個徒弟趙志鋼,今年已47歲了。2012年他還曾收過一個大學生做徒弟,廠里格外器重,轉正后起薪就比別人高1000元,但兩年后還是走了。
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曹一平介紹說,現在廠里職工的平均年齡已超過40歲,流動率也比以前高。找不到傳承手藝的下一代,讓周東紅有些擔心。好在,他得到的支持也越來越多。
2015年底,中國宣紙博物館就在宣紙文化園附近建立,宣紙文化被納入當地的旅游項目中。周東紅的工作不僅是生產宣紙,同時還是最佳宣傳員。周東紅的同事趙倩說,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之后,周師傅的主要變化就是穿衣服沒以前隨便了。有些游客得知他的榮譽身份后,一定要跟他合影。
此外,公司也做了有針對性的調整。過去撈紙工凌晨就工作的現象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8小時工作制,保證雙休,但基本待遇不變。
2016年夏天,周東紅還應邀參加“非遺進清華”活動,作為非遺傳承人的一員在中國頂尖高校集體學習,相互交流,順便還給宣紙文化打了廣告。
“他現在不僅是撈紙大師,還是宣紙文化的代言人。”文化園的一位同事說。
編輯:梁霄
關鍵詞:周東紅 手工 宣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