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怎樣讓今天的孩子擁有自己的兒歌?
兒歌被譽為引導孩子學習語言的母乳,對兒童成長至關重要。一代兒童應有一代之兒歌,隨著社會發展,近年來反映時代特點的優質兒童歌曲資源卻相對匱乏。
怎樣讓今天的孩子擁有自己的兒歌
光明日報記者 郭超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飛的白鷺,浮水的鵝,唐詩里有畫,唐詩里有歌,唐詩像清泉,流進我心窩……”這是谷建芬“新學堂歌”系列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讀唐詩》。日前,由文化部主辦,文化部藝術司、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承辦的谷建芬“新學堂歌”音樂會在北京舉辦。這場音樂會讓現場觀眾耳目一新,“沒想到現在還有這么好聽的兒歌。”一位帶孩子來觀看演出的家長,在音樂會后說。
這場別致的音樂會,也引發了我們對當代兒歌現狀的思考。年過八旬的谷建芬創作的“新學堂歌”,脫胎于“學堂樂歌”。學堂樂歌指的是20世紀初在我國新式學堂中傳唱的一些歌曲,曲調來自日本、歐洲以及美國,由中國人以中文重新填詞。李叔同的《送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兒歌是兒童的文藝啟蒙
“小耗子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口唱大戲……”說起兒歌,我們并不陌生。那些滿懷溫情的兒歌,構成了我們對音樂和世界的最初理解。印度作家泰戈爾在《我的童年》中寫道:“從母親嘴里聽來的兒歌,倒是孩子們最初學到的文學,在他們心上最有吸引盤踞的力量。”
兒童文學作家金波認為,兒歌是引導孩子們學習語言的母乳,是進入閱讀世界的最初導向,是世代傳遞的文化瑰寶,在世代相傳中,兒歌發揮著游戲、審美、認知和教化的作用。
兒歌不僅讓兒童開始了解世界,也是孩子生活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金波認為,現在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吸引孩子的視聽娛樂項目非常多。我們的兒歌作品要讓孩子喜歡,首先要研究孩子們的心理。正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生活、心靈深入得不夠,寫出的作品才打動不了孩子。
對于兒童歌曲的現狀,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副司長李宏認為,少兒歌曲創作隊伍日益萎縮,適合少兒演唱的歌曲日益短缺,而少年兒童對兒歌的需求又非常強烈,由此出現兒歌成人化、粗俗化現象,這些影響了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編輯:梁霄
關鍵詞:今天 孩子 兒歌